三原“天井”之谜
谈起“天井”,没有谁比刘永信更熟悉了
天井遗址
新闻提示
天井岸村是位于陕西省三原县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与其他的村庄一般,这里似乎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如果要说“特别”的地方,那就要属天井岸村附近的一个巨大深坑了,坑中土地肥沃、耐寒,庄稼产量高,当地人称其为“天井”,而这“天井”也是该村庄名称的由来。
从卫星地图上看,“天井”是个非常圆的直径为200多米的大坑。这是水冲的,还是人工挖的?或是当地坊间传说的“崇陵”曾经的首选之地?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天井”之谜一一揭开。
来看“天井”的人越来越多
公鸡已打鸣,树上的鸟儿也“唧唧喳喳”开始了歌唱……三原县西北部的天井岸村在朝阳的映照下从睡梦中醒来,勤劳的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早上七点,吃过早饭后的刘永信扛起锄头走进田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刘永信耕种的地就是位于村旁的“天井”底下。
谈起这“天井”,没有谁比刘永信更熟悉了。“我们家以前就住在这个坑底下。”刘永信说,后来因为生活不便,便由“坑下”搬到了“坑上”。现年70岁的刘永信是天井岸村土生土长的人,世代生活在这里。当三秦都市报记者和刘永信说起“天井”时,他的话匣子便不由得打开了。
刘永信说,在他的记忆中,这个“天井”似乎很早便已经存在了。但这个“天井”到底成形于何时,有何用途他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之前听村里的老人讲,这个巨坑好像是由上天造的。”刘永信告诉记者,对于“天井”的成因,人们也众说纷纭。“有说是由于天上陨石掉落形成的,也有说是水流冲积形成的,更有说是由于一场大风而形成的。”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刘永信也无法说清楚。但是这个“天井”据地面大约有30余米,而且在早些年的时候,坑下还住有人家,并且还有耕地,“天井”的地上与地下没有道路连接,村民便自己用锄头和铁锨开辟出了一条便道,没有水吃,村民除了打水窖,天旱时还要到几里外挑水。后来由于生活的极度不便,加上居住的窑洞坍塌,只好陆续都搬了上来。
“天井”只是天井岸村不同于其他村庄的一个标志,前些年并不被他人关注。“但不知怎么的,这两年来看‘天井\’的人越来越多。”刘永信笑着说,这个“天井”似乎已经快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了。每逢节假日,天井岸村便车水马龙,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拍照留念。“而且传说,这里似乎和唐朝的一位皇帝有关呢。”
“崇陵”曾经的首选之地?
刘永信所说的唐朝的一位皇帝,指的便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唐德宗。刘永信告诉记者,这个“天井”传说是当年唐德宗崇陵的首选之地。
众所周知,唐德宗的崇陵位于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上,怎么会与这个“天井”扯上关系呢?据刘永信说,传说当年唐德宗确定自己墓葬穴位之时,就广招天下的风水大师予以寻找,而风水大师原先确定的地址,就是天井岸村的南边,也就是今天“天井”的所在地。由于这个地方位于北原南缘,视野开阔,能够俯视渭河,远眺秦岭,其东有清峪河,西南有冶峪河,二水将其环抱。唐德宗亲自来到现场查看以后,认为这里确实为风水绝佳之地,于是决定破土动工进行大规模建设。但风水大师提出,这里风水虽好,但需挖到地下30丈才是最好的位置。
于是,朝廷便调集来大量民夫挖掘。当挖到20丈深时,却遇到一青石板,坚硬无比,难以下挖。由于皇上圣旨已下,当地官员不敢抗旨,于是决定破开青石板,挖到风水大师所说的深度。就在民夫用铁锤砸、凿子凿,使用各种手段,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破开石板的当时,却出现了异象。突然,石板处传来一声巨响,一只白鹤钻了出来,向西北飞去。官员和民夫在后面追赶白鹤,一直追到嵯峨山半山腰时,只见白鹤落到铧子梁东边的小山梁上就不见了。主持工程的官员急忙向皇上汇报。皇上随后便询问风水大师这是何征兆。风水大师说,“白鹤飞了,风水就跑了,白鹤落到哪,就只能把墓穴改到哪。”随后唐德宗还亲自来到嵯峨山南麓上,发现这里比天井岸位置还好,且依山傍水,也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便将崇陵改建在了嵯峨山上。因此天井岸村南边的大深坑便留存了下来,一直到现在。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且史书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那么这个神秘的“天井”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天井”原是汉代的“大地原点”
11月3日,三秦都市报记者驱车前往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天井岸村实地探访“天井”。记者来到“天井”所在地看到,这是一个几乎圆形的平底大坑,直径大约在200米左右,深度有30米左右。当记者下到“天井”底下发现,半中央还有一块凹进去的空地,在空地上还发现了已多年无人居住的窑洞和破败的门楼。“天井”底下有一大块非常平整的土地,播种的麦子已经一片嫩绿,很是喜人。
那么这个天井到底建于何时?有什么用途呢?
1993年10月,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组成调查组,在对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几组西汉大型建筑群的轴线竟与汉长安城南北轴线相合。调查结果证实,西汉时期曾经存在一条超长距离的南北向建筑基线。这条基线通过西汉都城长安中轴线延伸,向北至三原县北原阶上一处西汉大型礼制建筑遗址;南至秦岭山麓的子午谷口,总长度达74公里。
“安门大街在汉长安城内,其南北延伸后,南段是子午峪玄都坛,北段是嵯峨乡天井岸村天井。玄都坛海拔888米,为自然形成的山峰,顶部为人工用石条垒砌而成,呈圆形。天齐祠天井是一个巨型盆状竖穴圆坑,应属汉时建造而成。”调查组主要成员秦建明研究员认为,这个“天井”应为一处汉代祭天的大型礼制建筑主体部分,即汉代所称“天齐公祠”的主体建筑。经过勘测发现,这里口径260米,底径170米,深32米。坑南侧及西侧,发现大量人工堆积土层,其间夹有一些坚硬踏面层。踏面层自人工堆积区通往坑沿,证实此坑确有人工开挖痕迹。经过局部钻探,坑底存有厚达7—8米的淤土层。淤层底部分布一层厚8—10厘米的坚硬人工踏面,土质驳杂,踏面下即为生土。原坑最大深度可达42米,整个工程土方约150万立方米。坑正北部有一长方形缺口,中部有一平台,台上发现少量汉代瓦砾。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史书上对此也有记载。据《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天齐,“如天之腹齐也”。考古专家称,在“天井”东面约500米的地方,还有5个直径10多米的夯土台,考古证实它们为同一时期做祭祀之用的大型建筑——“五帝坛”遗址。
“根据史料的佐证和考古的发现,可以确定,‘天井\’为汉代人确定的中国的中心,也就是汉朝时期的‘大地原点\’。”西安文化学者蔡建文说,现在的“中国大地原点”在西安市以北约40公里的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亦称大地基准点,也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然而在汉朝时期,也测绘出了大地的原点,就在天井岸村,距离现在泾阳县石际寺村的大地原点只有不到20公里。从“天井”这里与终南山子午谷连线,经过现在泾阳的大地原点时,相差只有60米,一路向南正好横穿汉长安城的中轴线。当时汉朝的疆域和现在也不一样,真不知道老祖宗是怎么测算出来的。这一古今测量史上的巧合,令考古及测绘界大惑不解,感慨不已。
建议保护遗址 打造超级旅游线路
“从该遗中五座建筑台体附近调查采集到的筒瓦、板瓦以及‘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瓦当、铺地砖等基本特点观察,未见属于西汉前期带有麻点纹的筒瓦,其特征属性显示它们的时代属于西汉晚期。因此,天井岸村五座建筑台体以及‘天井\’遗址的时代均属西汉晚期。”2015年1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一处遗址进行了再次勘探,印证了此前的考古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在天齐公祠以北500米的距离内分布着大量的汉代建筑板瓦、筒瓦。专家推测此地带应该是当时为了配合祭祀而修建的辅助建筑群,是日常维护和负责祭祀的人员居住的场所,以及皇帝贵族祭祀时临时休憩的行宫。“根据当地村民回忆,在距离天井北部80米处曾散落有大量的绳纹筒瓦及板瓦,现经实地调查,大部分已被填埋,地面上零星散落少量汉代绳纹筒瓦和绳纹板瓦。此外,经过钻探,天井西北200米处耕土层以下发现大量汉代绳纹筒瓦以及绳纹板瓦等建筑材料。”考古专家认为,三原县天井岸村祭祀遗址是目前发现规模较大、分布最为集中、保存状况基本完好的古代祭祀遗址群。对天井岸汉代祭祀遗址群的进一步调查勘探和发掘研究,不仅对研究汉代祭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汉文化中的南向理念,都市布局规划中的中轴线、对称等理念的发展演变和确立有着深远的学术意义。
对于汉代时期的大地原点“天齐公祠”的遗址所在地,许多专家纷纷呼吁,应将这里保护起来,免遭进一步的破坏。曾有政协委员建议,将位于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西汉“天齐公祠”和“五帝坛”遗迹、长安区子午谷峪口内4公里处的西汉“玄都坛”遗迹进行文物保护,并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该中轴沿线还有三原周家大院、崇文塔(全国第一高砖塔)、秦咸阳宫遗址、汉高祖长陵、汉长安城遗址(未央宫、天禄阁、石渠阁等遗址)、佛教净土宗祖庭香积寺、金仙观、玄都坛等历史遗迹和景观,可以形成一条超级旅游线路。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许多村民期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遗址公园。“现在到这里看‘天井\’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不将这里建成一个公园呢?”刘永信说,可以将这里如同大明宫遗址公园一般保护起来,也建成一个公园,这样,既保护了遗址,还能带动旅游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文/图李炜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同志的群众观及其早期实践活动
题记:今年10月是习仲勋同志诞辰104周年。习仲勋同志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始终贴近群众,关心群众,热爱群众,深入实际做群众工作,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本文挖掘整理了习仲勋...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