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银带扣上的马球运动
马球图银带扣
□邢琪
马球是一种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始于汉代,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以“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唐宋时期马球运动十分流行,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发现的打马球壁画,充分表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2010年发掘的山大路华强广场砖雕唐墓中也有马球杆的图案。马球运动有益于参与者的身心、骑术和技艺的锻炼。唐代的多位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专门颁诏,下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马球运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
那么宋代的马球运动是什么样子的呢?文献中对于这一时期的马球运动记载较多,多见于《宋史》《东京梦华录》及徐铉、司马光等人的诗词之中。此时的马球运动主要流行于宫廷贵族和军队中,在中下层官吏及民间亦很受欢迎,具有竞技性、对抗性、技巧性、娱乐性、观赏性等特点。北宋初年还出台了关于马球运动的规则、仪式、秩序甚至服饰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尽管唐代宫廷马球极盛,皇帝及官员参与者众多,但也尚未如宋代那般制度化、仪式化,可见宋代马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提高了。
文字资料虽然对北宋时期马球运动的描述比较详细,却不如图像资料直观。中国历史上及考古发现的关于马球运动的图像资料非常少,而反映北宋时期马球运动的图像更是少之又少。幸运的是,济南市考古馆展出的马球图银带扣为我们提供了答案:2012年12月,市考古研究所在长清区崮云湖发掘三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其中M2出土一件马球图银带扣,带扣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腰部,长12.8厘米、宽6厘米,银制,表面鎏金已脱落殆尽,正反面及扣环均有精美花纹。
带扣正面高浮雕打马球图案,图案左上角为两根望柱及栏板,画面中部偏上雕刻有马球场地的边沿。马球场地面故意作粗糙处理,雕刻得星星点点,营造出沙地的感觉。场地内还有一假山,其左侧长有一丛大叶植物。场地之中共有四人策马打球,其服饰、鞋帽及所持球杖均相差不大。其中三人策马挥杆争抢地上置于方形容器内的马球,另一人策马前来支援,说明该画面表现的应该是开球时争球的场面。整体画面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打马球者的帽子、衣服、鞋、球杆以及马匹的动作均清晰可辨,将马球运动进行时的激烈、紧张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打马球的主题图案外,在扣环外侧还有高雕刻牡丹蹴鞠图,一儿童在牡丹丛中用右脚踢蹴鞠,牡丹花、叶、儿童及蹴鞠均雕刻精细。马球图、蹴鞠图反映出不同年龄段的人所擅长、热衷的不同体育项目。在同一个带扣上,体现出中国古代三大球类运动中的两项(还有一项是捶丸),可能墓主人生前是个球类运动的爱好者!
该马球图银带扣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北宋时期马球运动的信息:北宋时期马球运动的场地选择随意性比较大,除正规球场之外,园林、街道均可以作为场地使用;马球运动的服饰、球杖等已经高度统一。马球运动也并非男性的专属运动,宋徽宗时宫廷就出现由太监、宫女组成的队伍,“续有黄院子引出宫监百馀,亦如小打者,但加之珠翠装饰,玉带红靴,各跨小马,谓之‘大打\’。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妖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太监、宫女能够参与马球运动且水平不凡,也表现出马球运动的普遍性。总而言之,与马球运动繁盛的唐代相比,马球在北宋时期仍然十分流行,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此后的元明时期,马球运动仍然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有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运动在中国才逐渐消失。
马球曾在1908、1920、1924、1936年
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8年6月7日,马球运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马球运动的不断了解,马球运动一定会重新焕发光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萍)近日,乾县中医院开展了以“中医药健康你我他”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邀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强宁侠主任...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