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在历史深处的感动 观《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有感

三秦都市报 2022-04-14 01:17 大字

陕师大附中九年级(10)班杨翟贝儿

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即“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打开《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更是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寻找灵魂的栖所、血脉的根源。

《尚书》最早名为《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为孔子晚年编撰而成。后因战火连天、局势动荡被其弟子伏生和家人竭力保护才得以留存。至秦焚书后,《尚书》仅剩国藏与伏生家藏两部,然又有项羽火烧咸阳,毁掉了国藏一本,伏生便只好与妻儿回到山东老家藏书。途中,其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其妻为护《书》心力交瘁而故,伏生为护《书》家破人亡,痛失挚爱。为何伏生一家用命去保护呢?孔子白头整理《尚书》,乃使上古美德流传后世。敦煌遗书,洞藏近千年。那些典籍、诗书歌赋、文献资料也便是华夏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命脉。

全剧以舞台剧的形式、古今对话的方式,拉近今人与古人的距离,“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我们的心灵在凿通的时空中飞翔,品味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艺术形式上更是有声光电的巧妙运用,构成了一部极具冲击力的历史舞台大剧,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主持人撒贝宁以一个穿越者的身份,带我们走入历史,看伏生在青灯黄卷下学《书》、授《书》。倪大红老师的演技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举手投足间,也尽是伏生的气概。

那一刻,眼前白发苍苍、双目混浊的佝偻老者就是伏生,他穿过历史的风尘,来到今人面前,为我们讲述《书》的奥妙,带我们领悟中华美德。他在漫长的文化苦旅中,挺过死亡的威胁与离散的痛苦,用他的虔诚与笃信守护着中华文明的尊严,任风云变幻、江山易主,他亦是那护书人。

是啊!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当伏生落泪的那一刻,我亦是热泪盈眶,一种有关文化、国家与信念的情愫在我的心中发酵、坚定起来。

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两个故事,“武王牧野誓师”及“大禹划分九州”,武王明知两军军力相差甚远却要一战牧野;大禹为平定天下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武王心愿,天下有何?不过黎民而已,他将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为己任,义无反顾。大禹和祖先们筚路蓝缕,一步步划定九州之界,只为保天下太平。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

伏生守《书》,不只是守《书》,守的是中华文化,守的是中国人的脊梁。浩瀚九州,一草一木皆是繁华;殷殷华夏,一撇一捺尽是故事;乾乾一族,一朝一夕镶嵌光芒万丈。

壮哉我国,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教师点评:从历史故事演绎出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诠释了华夏之文明的依据。文章叙述一气呵成。

指导老师孟琳琳

新闻推荐

渭城多措并举提升城市承载力

本报讯(魏巍记者高依)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的目标要求,渭城区多措并举推进城市建设,快节奏、高效率、严要求...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