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黑板报记录的华丽嬗变 城市“腾笼换鸟”企业“凤凰涅槃”

咸阳日报 2021-11-21 07:43 大字

崭新的咸阳纺织集团大楼。

昔日纺织厂外景。

本报记者 李石 文/图

“人生没有黄金铺成的路,怕苦、怕累,都不可能成功,这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这是我最后一次通过黑板和大家交流心得了,这不是无情的结束,而是崭新的开始。纺织厂几乎养育了我一生,记录了我的成长和奋斗、痛苦与快乐,我不想说再见,但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将在现代化的厂房和风景优美的园区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这是退城入园前,纺织工人师傅在一块黑板上写的一段留言,字里行间透露着恋恋不舍,但更多的是对入园后的美好憧憬。

“入园”使老纺织企业焕发新生

11月16日,入冬后的天气日渐寒冷,走在纺织集团厂内的道路上,干净整洁,如果不是曾经看过老照片里工厂门前的“上班”潮,很难将两者联系到一起。砖混框架结构的崭新厂房,看上去美观、大气、上档次。

“过去是‘锯齿’厂房,保温效果不好,棉絮漫天飞,粉尘不达标,车间环境差,如今新厂房用的是砖混框架,平顶轻钢材料坚固更耐用。”纺织集团三分厂总经理张宇说。

车间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恒温、恒湿、恒压的环境保障了工人有充足的氧气,偌大的车间内看不到棉花,甚至连棉絮都不见踪影,这让人有些意外。

“棉絮棉花都从顶上过,这是厂房设计吊顶的好处。”她说,棉絮无处落,通过空调上送下排系统,集中到滤尘室,打包集中回收,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并且棉絮是种植蘑菇的最好底料,如此设计更环保,实现了棉絮的回收利用。

张宇介绍,棉花通过气流配棉机分配到单机,经过梳理除杂直接纺成生条,工人拉送即可。

正说着,一位纺织女工一手推着装满“生条”的筐子走入了下一个车间。

市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振华介绍,纺织老厂大都建于一五计划期间,半个多世纪过去,设备落后、厂房陈旧,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亟需产业升级,他们搬迁时按照一年一个厂的进度完成搬迁,之前17000多人,如今只有近4000人,达产达效,产业规模没下降,但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改善了生产环境,实现了产业升级。纺织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入园后带动了周边消费,拉大了城市架构,效果非常明显。

“退城”后土地高效利用城市得到更新

“大量闲置的老旧厂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和步入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形象格格不入,城市中心形象需要提升,土地资源需要合理优化,纺织行业呼唤新生。”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人介绍,为高效利用土地,发挥存量土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市委,市政府启动“退城入园”和“筑巢引凤”实施方案;“腾笼换鸟”先筑金巢,按照这一思路规划建成“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

整合原五家棉纺企业为今天的咸阳纺织集团入住工业园区,按照标准化园区配套,人性化功能划分,打造出了“纺织新城”。

市土地储备中心将老厂土地、厂房进行收储,为企业盘活了资产,将土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市自然资源局按照新的城市规划公开出让。用于商业、住宅开发、市政建设,教育资源优化,提升城市品质;从而实现换笼换鸟、齐飞共舞的繁华景象。

五年来,收储的纺织企业土地,776.63亩。为咸阳市提供新的城市道路、绿地、广场、消防、教育等公共设施用地和商业居住用地。

其中,已建成的渭城中学解决3600余名学生入学需求,极大地平衡市区教育资源,凸显教育服务功能。

市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市民的幸福生活创造了更多福祉,也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房企,纷纷来咸投资。

如今迁走的厂区旧址,周边已高楼林立,依稀仍见它往日的宏大;如今,这里的一切都不再发声了,守望者岁月无声的流淌,聆听着时代铿锵的步伐;将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辉煌落寞收入史册,成为城市永恒的印记。(B)⑦

新闻推荐

渭城: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观摩会

本报讯(记者宋超)11月3日,渭城区教育局组织该系统所有中小学校长,在全国文明校园——咸阳中学进行了观摩学习,并召开了渭城区...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