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秦都区双照街道庞村人,长年奔走在城乡之间,收集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的老物件。他说 “我想成立一家农耕民俗文化馆”

咸阳日报 2021-11-06 08:27 大字

存放着农耕民俗老物件的库房。本报记者 李石(B)⑩

本报记者 李石

他头戴蓝色贝雷帽,长年奔走在渭河两岸的城乡之间,收集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的老物件。米西蒙说:“我想把这些东西留下来,成立一家农耕民俗文化馆。”

11月4日,宝泉路宝泉花园小区外一间小屋,没有门头,没有脚垫,更没有豪华的装修,这块属于老米的“小天地”从外观看上去显得有些寒酸。

不到50平方米的室内,琳琅满目地摆放着门墩狮子、民国钟表、手提马灯等物件。“这是咱农民自己的智慧。”提着马灯,他说,底部木座上面放蜡烛,上面是铁网,外面用纸糊,在20世纪50年代,没钱买马灯的农民自制手工灯。

“这小屋是晚间休息的地方,好东西都在库房里,我开敞篷‘法拉利’带你过去。”老米口中的豪车只是一辆旧三摩,但言语中能体会到农民最朴素的幽默诙谐。

打开仓库门,一股灰尘气扑面而来,这间300多平方米的简陋房内,只有不到1米的狭窄过道能行走,室内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种稀罕物件。

“这是宫灯,女儿出门后娘家送的灯笼。你看这个旧木箱,看上去不起眼,可上面刻画的故事却发人深省。古时有个孝子为给母亲治病,披着鹿皮混入鹿群取乳,传下鹿乳奉亲的佳话。你再看这个木窗,不是为了防风而是为了透光,以前农村的土坯房屋顶随处可见,现在很难找了。”指着库房内的稀罕物,老米津津有味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

他这些年打工挣的钱都用于收集这些老物件了。

“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有感情。”老米说,收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历史的再认识和再学习,是对社会进步的回顾和总结,是对人民群众创造能力的鉴赏和评价,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形式。

“我家在秦都区双照街道庞村,是地地道道的咸阳人。”米西蒙表示,关中农耕民俗在全国都有名,而咸阳又是关中的重要城市,农耕民俗独具特色,所以他想把老咸阳的特色传承下来,将来成立一家农耕民俗文化馆。 (B)⑩

新闻推荐

文艺志愿者捐赠12万元书籍给渭城中学

本报讯(记者景东旭)11月1日,渭城区文艺志愿者服务队相关负责人到渭城中学,为该校师生捐赠了价值12万元的学习用书。当天,渭城...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