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区: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本报记者 李桦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秦都区坚持学党史与悟思想融会贯通、办实事与开新局同向发力,切实解决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之事,推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落细。
10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秦都区渭滨街道创业就业支持中心,“秦人秦品”体验中心让人眼前一亮。泾渭茯茶、侯氏麻花、刘一泡泡馍等咸阳人熟知的产品在这里集中展出。
“秦人秦品”体验中心以“秦人用秦品、秦人推秦品”为服务宗旨,整合在秦都辖区生产加工的驰名商标产品,为辖区企业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推广销售服务。目前,已有16家企业共136种产品在这里入驻。同时依托体验中心平台助力辖区失地群众就近就业,推荐优秀人员在家门口企业就业,为56人提供创业岗位、吸纳500余名居民就近就地就业。
此外,渭滨街道创业就业支持中心的小滨工坊也亮点十足。
其将“公益+服务”的模式创新落地,为身体残疾、自强不息的手艺工匠提供创业场地,为群众提供生计来源,还为辖区内困难居民提供爱心服务。
“过去在外面摆摊风吹日晒,现在政府给咱提供场地,不收房费,咱用心把服务搞好,费用也低。”锦华社区便民服务点修鞋匠李斌坐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内正在忙活。
据了解,“小滨工坊”招募了5名社区工匠为居民提供理发、修鞋、开锁、配钥匙等6项服务,低价提供给辖区居民,并联合社区定期为70岁以上老人、特殊人群、200名低保户和40名“两参人员”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今年,秦都区以“五进五帮五提升”为抓手,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确保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在“办”中守初心、担使命、强党性。
微心愿解决身边事。广泛征集群众家门口最急、最忧、最盼的小事,建立台账、迅速解决,在正大便民市场投放“放心秤”120台,及时解决了农贸市场经营者“短斤少两”的问题;实施郑国路、陈伍路改造工程,打通了“断头路”、解决了出行难。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在40多个学校开设“四点半课堂”,为5万名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大力实施“共享员工”和“秦人推秦品”等项目,实现了城市党建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帮助辖区关爱制药等6个医药产品在100多家药店上架销售,统筹调配使用60名闲置产业工人,直接为相关企业节约资金100余万元,累计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326件。
关键处强化薄弱点。针对马庄街道毗邻机场打工群众多、疫情隐患大的实际,每三天对在机场务工的192名群众免费做一次核酸检测,有效防范了疫情风险;吸纳70多家人力资源和技能培训机构组建党建联盟,累计为复退军人、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岗位1.2万个。加快古渡家园二期公租房建设,截至目前,已分配入住300余户,预分配400余户,极大解决了辖区住房困难和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小改革解决长远事。深化党建引领、源头治理、多元解纷“三三制”工作模式,在基层一线调处矛盾纠纷2591件;创新组建“红色物业”,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建立物业孵化中心,解决了七里铺等148个小区多年无人管理的问题,让“老居民”享受到了“新生活”。依托人民路商圈、玉泉路商圈、左岸吧街商圈等建立商圈党建联盟,着力推动商圈经济发展,600余家联盟单位通过开展商品促销、用工招聘等300余场次各类活动,解决商户各类问题276件,左岸美食街商圈党建联盟协调门店业主和物业公司,为47家经营困难的商户减免房租40余万元。
改变看得见,幸福摸得着。秦都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自觉扛起责任使命,出硬招、解难题,多措并举惠民生,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晓琬)10月20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飞出席并讲话。会议通报了咸阳市前三季度招商...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