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与咸阳
吴恒
“东道主”一词由来已久,在今天,即赛事的主办国或者主办城市称为东道主,但其本意,与咸阳有着久远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630年,秦国(今咸阳市窑店)与晋国(今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联军包围了郑国的国都(今河南新郑一带)。郑文公向老臣烛之武求教,烛之武思量后,铤而走险,由他秘密潜入秦国,凭着自己的谋略与胆识,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有这个典故的出处。
其原文是“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晋国和秦国当时都是两个大国,虽说他们强强联手,想灭亡郑国。但他们之间各怀鬼胎,明和暗斗,或说就是为了达到各自的某种利益而明和暗算。烛之武的聪明在于能够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牢牢地抓住了秦穆公的弱点。
他没有站在郑国的一边述说郑国的不幸,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和利益上来说理。因而烛之武向着秦穆公这样说,如果郑国灭亡,对于秦国并没有一点儿好处。因为在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晋国,秦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就很困难。倒是晋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晋国侵占秦国一分利益,导致秦国的实力就无形削减一分。烛之武这段话恰巧击中了秦穆公的痛点。烛之武巧舌如簧,向秦穆公说如果秦国秦人路过郑国,万一缺什么,郑国就会一如既往地热情供应和招待,对秦人而言,有益而无害。此时,秦穆公觉得烛之武有理有据,也就彻底放弃了围攻郑国的战略。由此可见,烛之武化解了一次战争,既无乞求的奴颜,又无伤害对方的尊严,在和睦友好的气氛里,用舌尖击退了秦兵,他是一个有着远见的东道主,没有一兵一卒,打赢了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 (B)⑤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吴桐陈博)9月1日上午九点,十四运会网球项目正赛在杨凌网球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历时9天。为应对此次规模盛大的综...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