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咸阳日报·教育周刊》的情结
师富强
《咸阳日报·教育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是我的精神食粮。
任教23年,从民办转公办后,使我成为一名正式光荣的教育工作者,为此我心存感激。工作之余,校长办公室有沓报纸,我下意识地翻了起来,苍劲有力的“教育周刊”四个醒目的字体宛如霓虹闪烁,不禁眼前一亮,仿佛有故人重逢之感。清新高雅的版式设计、内容丰富的诗歌散文、感人的通讯报道、深入浅出的论文杂感、浓墨重彩的书画作品,总能围绕校园、教师和学生,或才情四溢、尽显芳华,洋溢儒雅之味;或阳春白雪、诗情画意,多见神来之笔;或时接地气,沉湎故土乡愁,《周刊》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熏陶、使人茅塞顿开、终生受益,因此深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喜爱。
为什么《周刊》能办得这么好,获得老师、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得益于报社各层编辑、设计、排版,各位编辑的辛苦付出,以及奔波一线的记者,他们用相机捕捉教育风采,用文学功底书写时代魅力校园,记录咸阳教育新天地。
《周刊》是教育人的乐园,学校的航标,教师的成长平台,学生的接力棒。它有热爱教育、关心教育的教职工和社会有识之士等受众群体,对《周刊》寄予厚望。
《周刊》是我成长的动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到曙光,从它的怀抱里感受到极大的温暖,比如,老师故事天地,敞开心扉倾听一线老师对教育事业真挚的情和爱,记录他们点滴,让读者感受体会他们的不平凡。校园文学如初升的太阳照亮我的心房,让志存高远的我不再孤单。有众文友陪伴,笔耕不辍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随笔感想毫不保留呈现给世人,在享受营养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
回忆过去,遇见并喜欢上《周刊》,已经七载有余,从最初的一名读者,到成为《周刊》积极撰稿者,读报、写稿已经成为我业余生活的常态,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周刊》相伴,便会远离寂寞,拥有无尽的快乐。它是我生活的全部!(作者单位:彬州市南玉子中心小学)(E)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萍)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为咸阳市儿科专业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近日,咸阳彩虹医院举办了《小...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