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英:引导学生把读书当成兴趣
教师简介:康晓英,秦都区方圆学校初中高级语文教师,荣获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优秀辅导教师、陕西省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
本报记者 宋超
康晓英除了教学工作外,还热衷于文学,喜欢读书。她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爱好,她常对学生说:“有读书兴趣,就能用科学方法‘对抗’漫漫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寂寞。”
她从小在农村长大,上小学五年级时,历史老师讲完课,给同学们补充讲解了几个历史小故事,这在当时,对一个没有任何课外读物的农村孩子来说,能从老师口中听到故事,这样的老师像是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热爱文学、故事的天窗。她每天放学回家后,总会将听到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在得到父母的鼓励后,一下子喜欢上了讲故事。上初中后,抱着对讲故事的喜爱,一有机会,她赶紧借同学的课外书阅读。在阅读时,遇到经典的语句和词语,都会记到笔记本上。有一次,她将一壶水放到锅台上烧,拿着书坐在锅台旁看,因过于着迷,壶里的水全部被烧干。上了高中,她最喜欢上语文课,老师穿插的课外知识和诗歌经常吸引着她,因期末考试语文成绩排名靠前,她得到了一本课外读物的奖励。于是,在假期做完功课和家务活后,她就阅读并背诵课外读物上的古文,慢慢地,对古文也有了浓厚兴趣。高考时,她毅然选择了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上大学时,康晓英发现,学校图书馆里的书籍浩如烟海,班级同学写的优秀作文比比皆是,她甚至将同学写的好作文认真摘抄,再去揣摩。
她刚参加工作时,时任校长让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这就是说,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作为教师先要现场写一篇,读给学生们分享。从那时起,她养成了和学生们一起随堂写作文的习惯,写完后会给孩子们教如何构思、取材、立意及运用修辞等。时间一长,她要求每名学生在写作文时,至少要有两到三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者运用到古诗文。在她看来,学到的语文语法知识和古诗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而要往所写的习作中“镶嵌”,才能使作文熠熠生辉,更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康晓英平日下班回到家后,就把所讲的诗词认真理解一遍,将同类的诗词进行拓展。比如说,在讲到苏轼时,就会搜集有关苏轼早期、中期和后期的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对比;再如,讲授杜甫《石壕吏》时,就把白居易的《卖炭翁》等同类题材的古文补充讲给学生。一有空,她就尽可能多地去钻研,将电视有关诗词大赛的节目全部看了一遍;每年的《感动中国》栏目颁奖词,她都会用手机录下来认真进行揣摩。“读书能从经典中汲取‘营养’。”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她有了动笔写作的欲望和冲动。于是,她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在作文课上与学生们分享,在得到学生的鼓励后,与学生们分享生活中的写作成了她每周的“必修课”。康晓英还经常通过家校微信群给班里学生推荐好文章和诗词,要求他们用课余之时独自进行理解和背诵,定期进行抽查,并进行有益指导。
康晓英说,初中生或许没有过多的阅读时间,但她经常在课堂上督促引导学生读书,对目前新教材而言,不注重课外阅读的积累是不行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要从阅读开始,所以阅读和写作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E)③
新闻推荐
吴恒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咸阳值雨》是一首即景之作。全诗明快、跳跃、意象...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