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一面镜子 读《桂花十年依旧香》有感
吴树民
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读郭宝彦新闻作品选集《桂花十年依旧香》,蓦然回首,可以让我们看见,山川河流的改变,村庄茅舍的新貌,人民拼搏的雄姿,祖国前进的步履,时代沧桑的巨变。
深入一线现场,采访扎实细致。在采访咸阳市劳动模范、市人大代表、岩尧村党支部书记杨卫民的时候,他白天找村民分头采访,夜晚和杨卫民促膝长谈,连续两个晚上就住宿在杨卫民家的土炕上。为了报道省、市劳模,咸阳市优秀农民企业家杨三京的事迹,他骑着自行车,在杨三京工作过的电石厂、焦化厂和杨三京的家乡反复奔走,多处采访,以至于这些厂的一些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都成了他的朋友、熟人。
他采写的《托起小康金太阳》《创出一串辉煌》《骏马奔驰》《敢叫日月换新天》《特大暴雨告诉我们》《消防战线上的雷锋中队》……篇篇紧贴时代、紧贴民生、导向正确、内容丰满、数字详实,树起了一个个时代楷模,绘出了一幅幅英雄画卷!
聚焦准确深远,表述客观公正。在新闻采写中,郭宝彦始终聚焦基层创业者和时代弄潮儿,对自己描写的事件没有任何渲染夸大,对自己喜爱的人物没有丝毫任意拔高。
对已是家喻户晓、声名远扬的省劳模李天成的报道,郭宝彦巧妙地选取了廉洁自律这一独特角度。用严拒包工头、婉退过年礼、待客自掏钱等故事,用不长的篇幅,就把集体百万富翁、支书两袖清风的主题进行了完美诠释。十年记者生涯,郭宝彦采访了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这些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也强烈地浸润着郭宝彦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操得到陶冶和净化、思想得到充实和升华。他呼唤法制社会的《正义的判决之后……》在1994年陕西省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选中,力挫群雄,荣获一等奖;讴歌反腐倡廉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1990年陕西省委组织部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三秦先锋谱》征文中,荣获一等奖,并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三秦先锋谱》一书。
细节感人肺腑,行文生动活泼。郭宝彦在采访中能自觉下苦功、深挖掘,用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情节和细节,把读者引入他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他和刘涛、岳小安联合采访的长篇通讯《啊,母亲》,开篇引人入胜:“去年初秋的一个深夜,残月下弦,廖星点点。渭北高原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随着“吱呀”一声门响,一位脊背微驼的妇女,挎只竹篮,走出窑门,悄悄踏上那条通向后山的崎岖小路。”寥寥数笔,就让读者融入母亲杨秀茹的生存环境。
岩尧村党支部书记杨卫民为探寻村子的致富路,“初冬的一天……背上一包他在河滩崖畔上历经数天苦苦寻觅、悉心挑选的各色石头,揣上两个冷馍,天不明就骑上自行车,奔西安去。”
一心创业的杨三京,两年里“全场56名干部职工只上班干活,不领一分钱工资。早上从家里拿上冷馍,厂里只烧一顿玉米糁稀饭,仅有的咸菜还是杨三京用家里卖鸡蛋的钱买的。中午吃饭,杨三京总是一杯茶水两个冷馍,就着生姜或辣椒;工地施工,哪里活脏活累,他就在哪里……成了工地上的拼命三郎,直影响得职工们干起活来,比给自家盖房还卖力、精心。”
这些近似于报告文学的作品,构成郭宝彦新闻报道的主旋律。
郭宝彦的新闻特写,不仅以感人的情节和细节取胜,也颇见其政治敏感和笔下功力。新闻调查和述评,问题具体,缘由明晰,论证严密。为上级和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建议。
语言淳朴实在,群众喜闻乐见。在《托起小康金太阳》中,写杨卫民立志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作为一个喝岩尧水长大的男儿,看到岩尧的贫穷落后,我就仿佛看到自己的母亲衣衫褴褛、泣饥号寒一样心酸。”在《创出一串辉煌》中,写杨三京从收益显著的电石厂转到债务巨大的棉绒厂,在破败的厂址筹建焦化厂时,有人说:“杨三京放着电石厂的凤凰巢不坐,偏要找个受罪的老鸦窝,这是作茧自缚!”这些充满张力的鲜活语言,在郭宝彦的通讯和特写中比比皆是。既可让作品饱含意趣和哲理,又能使读者引起联想和深思。(B)(10)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沅聪)3月27日上午,“今年花开逛咸阳”高新区系列活动暨“我为咸阳跑个心”跑步赛在两寺渡公园启动,全市跑步爱...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