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华历史诠释血脉精神 读《不变与万变》□黄东光

拂晓报 2021-01-20 10:24 大字

中国历史是一本意蓄丰厚的大书。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在其新作《不变与万变》(岳麓书社2021年1月出版)中,如是写道:“如果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仰望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史,“万变”的是历史的长河,“不变”的是巍巍的中国。葛剑雄以《不变与万变》为题,意在用辨证的眼光,借助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细细寻觅中国历史的源与流,以期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准确诠释出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精神。

全书分三个部分逐一进行铺陈。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骨架”,先从地理上的意义,对“中国”的概念进行普及。指出,这一词汇,最初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的所住之城,一直到辛亥革命胜利,“中国”才真正成为国家的名称。而古代中国的疆域,由于政权的兴衰更迭,总是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大都经历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即便行政区域的划分,也是分分合合。从2200多年前,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到元明清时期,实行省、府(路、州)、县新三级制。行政区划的变化,除了出于地域上的考量之外,亦反映出古代中国在巩固中央集权方面,所体现出的一系列政治智慧。从中也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的骨架”着实威严挺拔,气象万千。在本章,作者还分别从古代中国的都城变迁,长城、大运河的修建与开凿,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多重维度,进行了详尽解析。充分肯定了它们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繁荣、提振文化自信上,所彰显的突出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引人为傲的勇毅果敢和奉献担当,这些铁骨铮铮的民族精神,亦随着葛剑雄的讲述,逐一清晰地呈现开来。

“古代中国的血肉”,主要从人文的角度,探讨了古代中国的户籍管理,人口的迁移,以及各民族相互接纳融合的流变过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古代中国对人口的管理,最初大多出于兵役和税收的考虑,加之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原因,很难准确统计出全国到底有多少人口。直至汉武帝时采取了严密的编户制度,这种窘境才大为改观。而对于人口的流动迁徙,特别是在各民族相处方面,唐之前的古代中国,对本民族与异族、异域人民的交往,多有严苛的限制。唐太宗时期,则取消了这些繁文缛节,不仅允许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而且也准许外国人到长安居住生活,甚至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不但开创出大唐盛世,也有力地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脉的茁壮成长,培植了深厚的土壤。

“古代中国的精神中枢”,多从政史的层面,系统总结了一些古代政治家在“得天下”与“治天下”的进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比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随即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文字的法令。汉高祖刘邦在攻占咸阳后,与当地百姓作出的秋毫不犯的庄严承诺;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后,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出这些封建帝王在治国理政方面,所展示出的卓越才华。对此,葛剑雄评价认为,正是这些风流人物深谙历史与国家的辨证关系,顺应了“不变”与“万变”的客观规律,因而,才会在中国历史上创下光耀千秋的历史伟业。

当前,在阐释中国历史源与流的命题中,面对“怎样看待中国的史书”这类诘问,作者坚定地认为,应在坚持真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让史学能够真正为现实的政治、人生和思想服务。”溯源中华古老历史,诠释民族血脉精神,需要我们继续秉持这份初心,并为之不懈努力。

新闻推荐

玉泉苑社区又添新服务

本报讯(记者崔亦馨)近日,秦都区马泉街道玉泉苑社区服务站又添新的服务项目——快递收发服务,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