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 明代马中锡《晚渡咸阳》赏析

咸阳日报 2021-01-20 07:59 大字

柏朵

晚渡咸阳

【明】马中锡

野色苍茫接渭川,白鸥飞尽水连天。

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斜阳渡口船。

表里山河犹往日,变迁朝市已多年。

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

马中锡(1446~1512),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天禄,号东田,祖籍大都(今北京),先世为避战乱于明初徙于故城(今属河北故城)县。马中锡明于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官至右都御史。后以兵事为朝廷论罪,下狱死。马中锡能诗文,生平有文名,李梦阳、康海、王九思曾师从于他。著有《东田集》。

马中锡的诗善写景,尤长于借景抒怀、感叹兴亡。《晚渡咸阳》就是这样一首借景抒怀、感叹兴亡的诗。诗题中的“晚渡”,即傍晚时分的咸阳古渡口。由此可知,此诗应是诗人在傍晚时分站在咸阳古渡渡口的所见所思。

首联描写的是诗人在渡口所见自然之景。咸阳郊外苍茫的秋色与浩渺的渭水在暮色中连成一片,白鸥早已“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渭河,流向远方。此时,“秋水共长天一色”,引发诗人无尽的愁绪。颔联描写渡口附近人物的活动。僧人在傍晚时分回到红叶掩映的寺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聚集到渡口,相互呼唤着,准备乘船回家。前两联,绘声绘色,描绘出“晚渡”繁忙而优美的景色,以白鸥、红叶点缀野色苍茫的斜阳渡口,以“僧归”“人唤”来表现生活场景,为下面的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联由景物描写转为议论和抒情。“表里山河犹往日,变迁朝市已多年。”表里即内外。表里山河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处渭水北岸、九嵕山之南,有山河作为屏障,地势险要,《史记·高祖本纪》中说“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诗人在用典后感叹,如今咸阳城的险要依旧,但作为秦、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和京畿之地,已成为历史。这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尽在尾联“渔翁看破”的“兴亡事”三字之中。历朝统治者想凭恃险要的山川险要求得长治久安,常常事与愿违。这里所揭示的思想与刘禹锡《金陵怀古》中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渔翁看破兴亡事,独坐秋风钓石边。”塑造了一个智慧的渔翁形象。在秋风之中,渔翁独坐水边钓石之上,是一位志向高洁、风怀潇洒的隐者形象。在作者的想象中,渔翁并不是一个忘情于世事的人,他通晓古今,博学多识,看破看透了古今的成败荣辱、盛衰兴亡,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此翁正是诗人的化身。(B)(13)

新闻推荐

陕西发现秦始皇政务大殿遗址

本报讯1月17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多年考古发掘,秦咸阳城遗址北区整体布局面貌逐渐明朗,其宫、署、郭各区分列并利...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