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文化在传统诗文中的具象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济宁日报 2020-10-25 07:26 大字

梅、兰、竹、菊,合称“花中四君子”。晋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千古名句。菊花,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古代神话传说中,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从古到今,菊花都是中国名花。公元八世纪前后,作为观赏的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伴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菊花也成为了世界的名花。

菊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栽培菊花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礼记·月令篇》记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的是菊花在秋月开花,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鞠”就是菊。《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歌颂菊秉性高洁,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文化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在秦朝的都城咸阳,曾有过专门展销菊花的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饮用并流为习俗。《景龙文馆记》载,群臣在慈恩寺大雁塔向唐中宗献菊花酒祝寿。菊花不仅能观赏、药用,还有各种美好寓意,可见古代菊文化影响力之大。

古人爱菊,也爱咏菊。写菊之品格的诗篇、小说等佳作,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不少。

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一篇广为人知的故事,叫作“黄英”。故事中的马子才家中历代养菊。有一次,马子才到南京去寻访异种,路上结交了一个姓陶的少年,这人对于养菊花非常在行,而且有一个异常漂亮的姐姐名叫黄英。他们做了邻居,然后马子才娶了黄英。有一次陶公子喝醉了,变成一棵大菊花,黄英把它拔起后,放在地上,第二天陶公子就变成了原形;第二次陶又喝多了,又一次变成菊花,这次却没能再变回来。原来他已经醉死了。这棵菊花的根,后来长出新芽,开了粉色的花,还带着酒香,这种菊花就叫作“醉陶”。

清代曹雪芹的《菊梦》,算是写菊的诗作中鲜为人知的。“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是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因写梦境,故用了扑朔迷离的笔法,这种写法也是典型的曹雪芹式写法。说的是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交织在一起,看不分明。花下飘飘欲仙的状态,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而是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唐代李商隐写《菊花》,“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菊花可以承受寒凉的秋露,却害怕夕阳的来临。“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白玉堂”,是指朝廷。这首诗中,李商隐与菊花已不分彼此,看似句句写菊,实则句句写自己。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是白居易的《咏菊》。一夜睡眠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芭蕉折断,荷叶倾倒。此时,东边篱笆旁,耐寒的菊花花蕊初开了,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只需通篇的白描,诗人的志向与傲气就显露无疑,进而震撼读者心灵。如此的力量,是古代诗人的笔法高强,还是菊文化在我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呢?本版摄影刘帝恩

新闻推荐

戈养年一行来咸 走访慰问老年人

本报讯(记者崔亦馨)重阳节到来之际,10月21日,省民政厅副厅长戈养年一行来咸走访慰问老年人,为老人送上节日祝福。戈养年一行先...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