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自制农具留住乡土记忆

陕西农村报 2019-12-27 00:43 大字

本报讯(王祝遥)手摇纺线车、犁耙、风箱、碾子……这些以往在农村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老物件,如今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留住这份农耕技艺,八旬老人冯强仁制作了多种老式农具,并在家中开设了展览馆,再现了微缩版的农耕史。

冯强仁,咸阳市秦都区渭滨街道办两寺渡东村人,曾是村里的木匠。老人回忆称,自己14岁就学习木工,家中细作皆是自己亲力亲为,此后便一直养成了做木工活的习惯。“这是我年轻时做的风箱和铡刀,现在还保存着呢!”谈话间,老人抬出了以前自制的风箱和铡刀,风箱木头上的斑驳沧桑,留存着农耕文明的烙印。“这个风箱,到现在还能用,以前农村人烧火做饭,离不了这东西,至于这个铡刀,刀口锈了,现在也用不上了。”冯强仁说道。

冯强仁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坐落在自家老屋的二层,整层六间房。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两寺渡村的微缩模型,城郭、牌匾、房屋一应俱全,模型后面整面墙上挂满了各式农具和相关的文字注释,老人随手抓起一件纺线车侃侃而谈:“这是手摇纺线车,我按1:10的比例复原的,这可不光只是摆设,实际也能使用,真的农具可以用斧子、凿子之类打眼、取铆,但比例缩小以后,只能用小刀、电钻之类精细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废料。这辆纺线车看起来很简单,工艺却一样不能少,按照缩小比例复原一辆,至少需要3天才能完成。”正说着,老人拿起一股线演示起来。

冯强仁介绍:“现如今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了,我和老伴却越来越怀念过去的那些艰苦岁月。大家常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想到自己本来就从事的木工技艺,何不用自己的手艺来复原一些当年的农具,权当是给自己和子女留点念想。”自此,农闲之余,冯强仁就搜集整理木料,完全按照以前诸多农具的制作工艺,按照1∶10的比例缩小制作。“我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来学习、参观,让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冯强仁说。

现如今,年逾八旬的冯强仁依然精神抖擞,他将继续复原木制纺车、手摇风箱等过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这也是他今后的愿望——活到老做到老,把这项手艺传下去。

新闻推荐

秦都检察院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

本报讯(通讯员袁翠)今年以来,咸阳市秦都区检察院结合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实际,开阔工作思路,创新举措,从狠抓源头教育入手,把思想教...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