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留下的刺客传奇

华西都市报 2019-11-26 02:59 大字

秦始皇。

张良

东汉武梁祠荆轲刺秦王画像石。

博浪沙。

□章夫

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长长的车队在恢弘的官道上列阵前行,旌旗猎猎,阵势宏大,前呼后拥手执兵器的卫队,庄严整齐。列前阵的鸣锣开道,紧跟着是马队清场,黑色旌旗仪仗队走在最前面,车队两边,大小官员前呼后拥。延绵上千米的队伍中间,三十六辆豪华的“官车”簇拥其间,无疑,帝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就在里面。

这是公元前218年的仲春,也是秦始皇即位二十九年的大好春光,帝国上下都知道,始皇帝又要东巡了。

不知不觉,浩大的仪仗队来到了博浪沙。四周一马平川,满眼一派绿意。突然,一只硕大无比的铁锤,击中庞大车队中最豪华的那辆车,顷刻之间,只听哗啦啦一声巨响,鲜血一片,车毁人亡。

这显然是一次有预谋的刺杀事件。秦始皇又逃过一劫,大铁锤砸中的只是一辆用来迷惑刺客的“副车”,秦始皇根本没在其中。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一 张良刺秦缘于国仇家恨

没错,那位寻仇者,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张良。原来,张良料定秦始皇东巡车队将到达河南阳武县时,于是,与一名叫仓海的大力士埋伏在必经之地——古博浪沙。令他意外的是,所有车辇全为四驾,分不清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看到车队最中间的那辆车最豪华。于是,张良指挥大力士挥动120斤大铁锤向该车击去,乘车者当场击毙倒地。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现场。

原来,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哪辆车中是秦始皇。仓海力士被抓,“士为知己者死”的他,最后撞柱子死掉,也没供出张良。秦始皇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使张良得以“逍遥法外”。

张良为什么要冒死行刺秦始皇?他与秦始皇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

张良刺秦,缘于国仇家恨。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人,与韩国王室同姓,先祖出于周天子王室,是姬姓的一支,后代在晋国致仕任官,受封于韩原,取封地韩原的韩字为姓,从此姓韩。张良的父亲韩平,是韩厉王和悼惠王的丞相。一家父祖两代辅佐五世韩王作丞相,足以见得张良一家与韩国关系的深厚。

我们先看看历史纪年表所载,韩国是如何在秦军的逼迫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公元前249年,秦军攻取韩国要塞成皋和荥阳,建立三川郡,将韩国拦腰截为南北两部。

公元前246年,秦军再次攻取韩国北部领土上党郡。

公元前244年,秦军夺取韩国十三座城池。

公元前233年,在秦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韩王安被迫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藩臣,纳地效玺,顺从秦王政的要求,送王室贵族、法家学者韩非子到秦国见秦王。

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代理郡守腾投降秦国。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首都新郑,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公元前230年,张良正好20多岁。我们很难想象,整整20年间,耳闻目睹国势一天天衰微,在幼小的张良心里有着怎样难言的苦难和心酸。我们不难理解,张良内心深藏对于秦国的仇恨,一心一意要为韩国复仇的种子,早已经深深地种下了。

二 博浪沙因“刺秦”而扬名

年轻气盛的张良,眼见复兴祖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觉得别无选择,决心以个人之力,刺杀秦始皇以报家仇国恨。

这样的决绝,是张良经过深思熟虑的。“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亡国之际,家中尚有家童300余人和大量的土地财产。张良连弟弟死了都来不及好好埋葬,就将全部家产变卖出售,仗义疏财,广交天下豪杰,四处寻求可以刺杀秦始皇的勇士。“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张良先在陈县一带活动,后来继续东去,据说他曾经流落到朝鲜半岛,终于会见了一位东夷君长仓海君,并以此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量身定制了一个重120斤的大铁锤,作为行刺的最佳武器。

嬴政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统一天下以后,“一览众山小”的他开始频频大规模巡游天下。他一生五次巡游。吊诡的是,秦始皇最终还是死于他风光无限的巡游途中。当然,这是后话。

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秦帝国巡游大军行进到了博浪沙,这里曾是韩国和魏国的国界处,张良早已埋伏于此……刺杀行动失败之后,张良只好隐姓埋名,逃亡躲藏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并在那里得到了《太公兵法》。以此助汉灭秦,最终了却夙愿,这又是一个传奇。

怀揣《太公兵法》,后来张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反秦义军,与萧何、韩信一起被誉为“汉初三杰”,刘邦高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自此,古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从此闻名遐迩。

两千多年过去了,直到1932年,秦史专家马元材再次堪舆了这片历史现场后,留下了历史考察文章《博浪沙考察记》——

“博浪沙在今河南省旧阳武县城东南隅。有邑令谢包京立古博浪沙碑尚存。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予至阳武,曾特往游观。当未至其地时,每疑所谓博浪沙者,必为深山大泽,茂林曲涧之地,可以薮匿逋逃;否则,发笱门,却笠居,凭力斗于穴,可幸免耳。不然,则张良何以必于此地狙击始皇帝?又何以狙击不中后,竟能大索十日而不可得?及亲莅兹土,始知除荒沙一大堆之外,殆全为无草木、无山涧溪谷之一大平原,牛羊散其间,可数而知也。……盖博浪乃当日一地名,其地必多风沙。……大概探知始皇东游,必经由此道,故与仓海力士预伏于此。又至天幸,始皇车马过此时适风沙大起,故遂乘此于风沙中狙击之。此种风沙起时,往往弥漫空中,白昼如夜,对面不辨景物。不仅阳武如此,予在开封,即已遇有三四次之多。……”

三 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末年,秦帝国初年,那是一个刺客横行的时代,后世称之为“战国时代”,对于刺客而言,那更是个“刺客时代”。

客观地看,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每一个国家的覆灭都要伴随着杀戮,大批的贵族成为囚徒,大批的门阀之家在外逃亡。他们或出于国家大义,或出于自保,难免不惜身家性命派出大批刺客,以“刺秦”为使命。

史书记载,秦始皇一生曾遭遇过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行刺共计四次,每一次行刺都堪称一部历史大片。

秦始皇第一次遇刺发生在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即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秦始皇当时已经攻破了赵国,军队继续北上,直抵燕国边境,燕国太子姬丹非常着急。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主动请缨,带上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太子丹主谋,以国使献图为名前往秦国。在秦王宫,随着地图徐徐展开,图穷匕首现,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始皇,荆轲的剑已划破嬴政的衣袖,眼看成功,功亏一篑。嬴政大惊,绕柱而逃,狼狈不堪。最后拔出背后的剑,反手刺伤了荆轲,方保住性命,荆轲当场被秦国卫士杀死。

荆轲刺秦的故事非常悲壮,告别燕太子丹前,荆轲在易水边唱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荆轲刺秦王之详情细节,由于有当事者御医夏无且的口述传承,《史记·刺客列传》叙述得惊心动魄,不仅成为历史叙事的经典,更成为永恒的艺术题材。

荆轲刺秦失败,嬴政大怒,提前发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燕王喜杀死太子丹,期望秦国能够罢兵。但秦国继续进攻,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

四 高渐离继续未竟之业

秦始皇第二次遇刺,是荆轲刺秦王的续篇延续。这次事件发生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天下统一以后,刺客是荆轲的挚友高渐离。

高渐离乃一乐师,擅长击筑,与荆轲是燕国蓟都时代的知音。《辞海》载,筑是一种古代弦击乐器。形似筝,有十三根弦,弦下设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或竹棒,击弦而发音。击筑之声悦耳,秦始皇早有耳闻,荆轲死后,高渐离为完成荆轲的未竟之业,以筑艺入秦宫。

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心里已有防备,迷上筑音的他事先命人把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便无法刺杀他。

哪知高渐离以重铅灌入筑中投掷行刺,无奈双目不见,听得入迷的秦始皇也没有被砸中。这场刺杀更像一场游戏,以失败告终。高渐离以凄美的死回应了知音荆轲。

秦始皇最后一次遇刺,是秦始皇帝三十一年(公元前216)。一天晚上,秦始皇一时兴起带上十多名卫士夜游咸阳城,在蓝池突然遭到一伙刺客袭击,刺客人多势众,武器精良且早有准备。情势非常危险,有赖随行四名训练有素的武士,终于将刺客击杀。

仓皇回宫后,秦始皇令“关中大索二十日”,大肆搜捕刺客同党。

古语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屡次遭遇刺杀的秦始皇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但还是没能带来后福,可谓英年早逝。而他的家族,也因为他的早逝而惨遭灭顶之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小儿子胡亥篡位,将他的兄弟姐妹悉数诛杀。公元前207年,赵高杀死胡亥,立秦始皇的孙子嬴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只做了46天秦王的嬴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两个月后,项羽“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嬴氏家族被连根拔起,灰飞烟灭。

打江山300年,坐江山3年,这账无论从哪个方面算,这样的结果都不划算。秦帝国的列祖列宗都会死不瞑目,有什么办法呢?于中国历史而言,这大概就是一个帝王和帝国的宿命。

新闻推荐

国网咸阳供电公司 及时消除设备安全热隐患

  本报讯(记者张晓亮通讯员李凯迪)11月7日上午,国网咸阳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大杨运维班及时消除一处330千伏...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