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尿撒儒冠到隆重祭孔 刘邦的文化自觉历程

汉中日报 2019-10-22 09:25 大字

刘隆有

刘邦是中国第一个纯粹文盲出身的皇帝,轻视文化,卑视文士,仇视儒生,几乎是其本能。然而,恰恰就是这个刘邦,是我国第一个祭孔的皇帝。

刘邦生逢秦朝推行挟书令,摧残儒生和文化,本人又做了秦朝最低一级的小吏,世风和职业,都使他必须卑视文化和文士。刘邦又出身于文盲世家,祖辈都只喜与文盲交往。其父刘太公,到刘邦已作了皇帝,自己已作了太上皇,儿孙们尽皆作了王侯,并开始把读书学文作为必修课之时,仍然固守旧习,宁肯与文盲故旧、流氓无赖相处,也不愿见衣冠子弟,刘邦只好动用皇权,硬造出一个文盲杂处、痞子嚣闹的小环境,让其欢度晚年,可见刘邦的家人和家风,与文化和文士何等格格不入。刘邦生活于这样的家庭,卑视文化和文士,便成了他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世风、职业、本能,三者既融为一体,又相互促进,刘邦对文化和文士的卑视、排斥和侮辱,一度就显得特别突出。

刘邦出身底层小民,做过低级小吏,身份决定习性好恶,衣着也以小民小吏装束为美。做亭长时,刘邦别出心裁,将楚地小吏小民戴的一种像喜鹊尾巴一样的帽子加以改造,用本地盛产的笋壳制成一种新式帽子,时常戴着,臭美得不得了,自以为“天下第一冠”,以至后来当了起义头目,作了沛公、汉王和皇帝,依旧“爱不释头”。物以人贵,这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竹皮冠”,在汉代竟成了最尊贵的礼冠,历代皇帝“祀宗庙诸祀则冠之。”(《后汉书·舆服志下》)

偏好产生偏见,恶习催生恶行。自孔子以来被儒生们看得尊严神圣的儒家服饰,刘邦却视为恶俗不堪,憎恶至极。史称其“不好儒,诸客有冠儒冠来者”,竟强行摘下人家的儒冠“溲溺其中”,大庭广众公然当面给客人儒冠里撒尿。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攻下项羽都城彭城,大儒叔孙通正在彭城任楚官,遂降汉。仓促间未及换衣,还穿着平时常穿的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秦朝虽已发生过焚书坑儒惨案,但只是针对具体人和事,叔孙通于秦二世时任博士,仍穿儒服。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叔孙通从咸阳偷跑出来投楚,历事项梁、楚怀王、项羽,直到初降汉,一直穿儒服,遭刘邦憎恶,方才改穿楚地普通小民衣着。秦王朝、项氏政权都轻视文化,不喜儒生,但并不限制儒生旧有习俗,刘邦竟连儒生衣着也厌见。2000多年来,人们常说秦王朝如何反儒,究其实,在秦汉之际,仇儒最厉害的,莫过于刘邦。

愚昧短视的文盲刘邦白眼待儒生文士,善察天下大势的儒生文士们却截然相反,大都青眼看刘邦,特别是一些杰出者,对刘邦还无比倾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咋看刘邦咋如意,主动依附,热诚投奔,积极献策,忠心效力,甚至搭上老命,也无怨无悔。读《史记·高祖本纪》和《资治通鉴》相应时段的记载,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从当小民、起兵、作皇帝,刘邦一生,几乎时时处处,都有杰出儒生文士的精彩呵护,刘邦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这里,刘邦人生轨迹的精彩之笔也在这里。

秦末有抱负的儒生文士们,睁大了眼睛四处寻找主子,“众里寻他千百度”,遍地大大小小军事首领,一个也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唯有刘邦这个文盲头儿才是最佳人选,虽然浑身都是痞子味,让人不好受,但在最关键的地方却魅力四射,特别诱人。

“孺子可教也!”是老师对有培养前途学生的赞誉。而对杰出儒生文士来说,并非所有王者都可教,死木疙瘩多的是,正话反听更不少,一旦选错,轻则徒费口舌,重则惹大麻烦,而一旦瞅准,则满腹经纶就可大加施展,纬地经天,建不世之功。文士投军事实力,固然有多种目的,和文盲武夫一样,也想升官发财,但文盲武夫视升官发财为最高目的和唯一目的;儒生文士则往往将施展抱负,践行所学,拯世救民,看得高于一切。刘邦虽是文盲,却悟性极高,对文士们的意见,明于判断,敏于抉择,勇于践行,在秦末众多军事实力中,没有任何人能与之媲美,所以天下精英无不对之倾心。

比如张良,得黄石公秘传《太公兵法》,遵嘱潜心揣摩十年,备俱“王者师”资,最初本欲到留县投楚假王景驹,半道碰着自称沛公的刘邦。张良试着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每次听了都说好,并当即付诸实施,“常用其策。”张良也曾对其他将领讲《太公兵法》,却都听不懂。张良不禁感叹道:“沛公殆天授!”对刘邦的天赋佩服得不得了。其时刘邦刚起兵不久,实力很小,只有几千人,又遭雍齿叛变,正陷困窘之中,和张良一样,也是往留县去投景驹。张良却已认定,刘邦就是他理想的主子,值得为其师的王者,“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自此终生跟定刘邦,倾其所学,为刘邦画策,成为刘邦首席高参,而刘邦对张良也百分之百地言听计从,刘邦打天下、治天下、死后仍能安天下,谋略主要得自张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张良,秦末群雄逐鹿中,就不会显出一个既无背景,又无德性的底层小民刘邦来。张良对得起刘邦,刘邦也对得起张良。像这样君臣相知相答,相得益彰,无一丝缺憾,笔者遍查二十五史,堪称绝例。人们盛赞的刘备与诸葛亮、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君臣知遇,似尚无法与此比肩。刘备并未全用诸葛亮之策,诸葛亮也并未全听刘备之嘱,遂有刘备的夷陵惨败和诸葛亮的街亭之失。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听信谗言,怀疑魏征,竟下令推倒自己撰文并书写的魏征纪念碑。较之刘备和唐太宗,刘邦真是清纯得多,可爱得多。

刘邦虽然是个文盲和流氓,性格中却也有特别诱人之处。《史记·高祖本纪》称其“意豁如”,“有大度”,《汉书·高帝纪》赞其“性明达,好谋,能听”,均非虚誉。心地开阔,襟怀博大,容得下事,善与人处,天赋领袖气质,确是刘邦性格的魅力所在。由于家庭出身和社会熏染,总体上不喜儒生文士,但具体到个人,一旦知遇,即真诚相待,终生礼敬张良,亲爱萧何,信任陈平,重用隋何、郦食其。对儒生文士们的建议,觉得合理,立即付诸实施,即便是馊主意,纠正以后,也不怪人,这一点最为可贵,是刘邦最能吸引文士的亮点,也是刘邦高于当时其他所有军事首领和历代“明君”“圣主”的靓点。在打天下和治天下的实践中,刘邦日益觉察到儒生文士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自己轻视文化,仇视诗书的浅薄,逐渐矫正言行和政策,向文化靠近,向儒学靠近。汉高祖十二年,刘邦临死前,途经鲁地孔子旧居,“以太牢祠焉。”“太牢”,即用牛、羊、猪各一头作祭品,乃最高规格的祭品。自此以后,“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史记·孔子世家》)刘邦,遂成为第一个隆重祭孔的皇帝,第一个把孔子由民间圣人尊为官方圣人的皇帝。

新闻推荐

“我要上全运”千人骑行活动在咸阳拉开大幕

阳光迅(记者赵小康通讯员马驰骋文/图)10月20日,我要上全运”千人骑行活动在咸阳高新区两寺渡端阙门广场拉开大幕,伴随着一声...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