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鱼” 张翟西滨
关中一带有一种粗粮细做的美食,俗称“鱼鱼”。它是关中农家正宗地道的美食,也是“粗粮细做”的经典范例。据说,不止关中,乃至中原、山西、甘肃一带,均受人们青睐。既为“美食”,却又加了引号,说明它从用料到制作,并无特别之处。
苞谷面、绿豆面、豌豆面、荞麦面、麦面,无论哪种都行,任由各自喜好选择。操作工艺也不复杂,将适量的水烧开,把面调和成糊状倒入,并不断加入干面粉,使劲用擀杖顺时针搅动十来分钟,稀稠得当,搅至挑起来面糊黏稠度能挂住擀面杖即可,然后烧熟。再通过蝌蚪粗细的箩子漏入冷水盆中即成,名曰“鱼鱼”或“漏鱼”。吃时捞入碗中,浇上事先备好的芹菜浆水。浆水一般用麦芹菜和醋、辣椒等熬成菜汤,其味醇香独特,再放入葱花,油泼辣子,调上佐料,即可入口。因其温凉适度,味道爽口,常在春、夏、秋季食用。农人们从地里劳作回来,又饥又渴,端一碗不冷不热的浆水“鱼鱼”,往口边一放,“呼噜噜”用不了几分钟,就能穿喉落肚,那才叫“科利马擦”(方言:意指利落)。饭量大的一顿可吃两三碗。这吃食别看吃得多,却不耐饥,所以人们又给它起名叫“哄上坡”。40年前,农村人缺吃少穿,“漏鱼鱼”就是他们用杂粮度年荒的“忒色”饭食。
还有一种吃法叫“打搅团”,在面糊烧熟后,不漏成“鱼鱼”,而是用铁勺舀在碗中,或切成宛如方块糖状,加入浆水、葱花、油泼辣子,用筷子或勺子一口口地吃,俗称“搅团”,也戏言“水围城”。关中人有个习俗,要在大年三十吃一顿“搅团”,寓意要把日子过得团团圆圆、喜庆圆满。
咥“鱼鱼”,讲究慢条斯理,性子不能急。我首次见到它,还是插队那会儿,一位邻居为我端来一大老碗苞谷面“鱼鱼”,黄色的“鱼鱼”,寸长两头尖细,肚儿圆粗又大,别说真像鱼儿,碗里的汤冒着热气,颜色酱色,鼻子能嗅出散发着一股浆水味道,碗里泛红的辣子油,漂浮着一层绿韭菜叶儿,光鲜亮丽,瞧一眼,就吊胃口。隔壁女知青看到,拎着碗也跑过来,嚷着要到他家“再来一碗”,那位社员挺大气,冲女知青微笑道:“你们到我家灶房自己盛吧!”话音未落,转瞬就不见了人影。
那一大老碗“鱼鱼”被我们3位男知青瓜分,我清楚地记得是用筷子夹着吃,长时间夹不住一个“鱼鱼”,用力过轻“哧溜”就滑落碗里,用力过大就一夹两断,还是会掉落碗里,耗时费劲,吃不到嘴,怪丢人的。其实,吃苞谷面“鱼鱼”最好的操作餐具是勺子。那会儿男知青少有人备勺子,索性嘴对碗边,用筷子胡乱划拉,“哧溜”多下,连汤带“鱼”一扫而光。真的,“鱼鱼”口味就是不同,酸辣爽口,不温不火,余味无穷。
如今,金黄色的“鱼鱼”早已神气活现地钻进城里古朴典雅、高档大气的“杂粮食府”,成为众多城里人隔三差五光顾品尝的一道美食。
快投稿
在这里,你可以诉说你的感情,也可以畅谈你的感悟,还可以分享你的心情;在这里,你可以告诉我们你身边的开心事、新鲜事;在这里,我们一起说着咸阳几十年的变化,说着发生在咸阳的每一件大事小情;在这里,你是主角,你的故事大家一起聆听。
只要你是咸阳人,只要故事和咸阳有关,就来投稿吧。
■投稿邮箱:3446438176@qq.com
■主持人:陈梦佳
新闻推荐
3月15日,由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19咸阳踏青赏花旅游季”启动仪式在咸阳市文化中心群艺馆举行。启动仪式上,咸...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