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背后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明清玻璃镜普及之前,铜镜一直是古人“自鉴”的用具,数千年来,它不仅作为生活品,更作为艺术品而备受人们喜爱。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各式各样打磨细致、雕刻精美的铜镜青睐有加,由此,也留下了种种与铜镜有关的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人认为,黄帝是铜镜的发明者,《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黄帝内传》也记载:“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我国考古发掘的最早的铜镜距今约4000年,这表明我国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历史相当久远。
从商代到西周早期,尽管青铜器铸造技术日益成熟,但青铜镜的数量却非常有限,且以素面圆镜为主,镜身较薄,镜面微凸,总体上质朴简洁、素净拙雅。西周中期,逐渐出现了背后有纹饰的铜镜;西周晚期,镜背纹饰更加丰富,并有了相对复杂的动物纹饰。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种各样复杂工艺的应用,铜镜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大大提升,成为王公贵族彰显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述了一个与铜镜有关的故事:齐国谋士邹忌长得又高又帅,照着镜子自我感觉良好,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也都夸他比城北徐公更美。但当真正看到徐公,他才自愧不如,对着镜子再看,更感觉相差甚远。邹忌恍然醒悟,妻子、小妾和客人之所
以夸他美,是因为爱他、怕
他、有求于他,才用谎
话蒙蔽他。他将这个道理告诉齐王,劝谏齐王不要被谎话所蒙蔽。
秦镜高悬
秦汉时期,铜镜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若干个全国性铸造中心,生产的铜镜不仅数量更多,而且工艺更精湛。镜背除了各种各样的纹饰,还有了铭文,这对研究秦汉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在咸阳宫安置了一面镜子,宽四尺、高五尺,正反两面都能照人,从镜中不但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还能看出哪些人心术不正、心怀叵测。秦始皇经常用这面镜子检验近臣、访客是否有叛逆之心和不轨之意。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秦镜高悬,用来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不徇私情,也比喻人料事清楚、见解深刻。
在国内出土的汉代铜镜中,不少镜背都有“尚方作镜”字样,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就陈列着铸有“尚方作竟(镜)真大好,明如日月世间少”铭文的铜镜。尚方是汉代置办和掌管宫廷饮食器物的官署,“尚方作镜”代表着铜镜是官方铸造的御用之物,如同后世的官窑,生产的瓷器专供皇室和王府。“尚方作镜”代表着皇权,也代表着品质有保证,于是,民间作坊纷纷做起“高仿”,在镜背铸上“尚方作镜”,假托是官方出品来博取信任,其实,民间作坊生产的铜镜在工艺上远不及官方。
破镜重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由于战乱频发、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全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低谷。在民间,百姓购买铜镜时,更注重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希望美好的铜镜能为他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从考古发掘来看,这段时期的铜镜,主要沿袭汉代铜镜的特点,在工艺上没有大的创新和亮点,最为流行的是铸有象征吉祥的神兽图案的铜镜。
我们熟知的破镜重圆的故事就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其最早见于唐人孟棨所著的《本事诗》中。故事中,南朝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结为夫妻,感情甚好。然而,陈国日渐衰微,徐德言担心国破后妻子被人抢去,便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一半给自己,一半给妻子,并对她说:“如果我们还有缘分,一定能靠这两半铜镜再相认。”
果然,陈国灭亡后,乐昌公主落入隋朝开国功臣杨素家中。尽管杨素对她倍加宠爱,但乐昌公主却一心想念着徐德言。某年正月十五这天,历经磨难的徐德言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叫卖半面铜镜,上前一看,发现正是当初自己给妻子的那半面铜镜,于是托人向妻子递话:“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妻子见诗思人,放声恸哭,杨素得知原委,颇为感动,于是送乐昌公主去见徐德言,两人终于破镜重圆,从此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
隋唐铜镜是我国铜镜发展的又一个高潮,铜镜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镜面光亮清晰,镜背的造型端重厚实、精致玲珑,纹饰自由活泼、大方美观,特别是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出现了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呈现出浓郁的“盛唐气息”,反映了唐代经济社会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象。
三乐镜是这一时期铜镜的代表。三乐镜因镜背铸有“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的画面和文字而得名。“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的故事取材于《列子》:“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奇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三乐镜镜背上方,铸有“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字样,中间,荣启奇与孔子分列左右,下方的柳树象征郕之野。这面铜镜又称“孔子拜师图”,表达出荣启奇乐观豁达的精神,传递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当然,其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代是需要批判的,由此可见,即便是大唐盛世,也有它文明的局限性。
许由洗耳
在唐代以前,铜镜以圆形为主,很少有其他形状的。而在宋代以后,铜镜的形状逐渐丰富,包括长方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其中以六葵花样式的菱花形镜最为普遍。与唐代不同,宋代文人更关注自然,具有一种“小清新”的审美品位,因此,这一时期的铜镜上,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以及人物故事图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许由巢父镜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铜镜,镜背以高山流水和草舍茅屋为背景,讲述了尧帝时代许由和巢父两位隐士的故事。尧想把王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却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种话。
这时,巢父牵着牛经过河边,问许由为什么要洗耳朵,许由说:“尧叫我去做九州长,这种话脏了我的耳朵,所以要洗一洗。”巢父听了冷笑着说:“你如果住在高山深谷中,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故作清高,其实是为了沽名钓誉,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的牛嘴呢!”说完便牵着牛往上游去了。
及至元代,铜镜制造沿用宋代风格,非但没有发展,还趋于衰退,表现为做工简陋粗糙、题材老套、单一,反映出铜镜的发展已进入尾声。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崔亦馨)2月19日,秦都区马泉办对辖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近期,该办自觉把扫黑除恶专...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