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医生” 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工作侧记

陕西日报 2019-01-15 07:04 大字

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的医生正在为当地患者诊疗。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王国星

1月1日,当第一缕阳光照亮苏丹大地,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的42名队员分别在恩图曼友谊医院、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和达马津友谊医院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他们面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高唱国歌。

近年来,一批批援外医生们舍小家顾大家,撇下刚刚出生的孩子、离开年迈体弱的父母,克服了气候炎热、水土不服、缺水少电、疾病流行、医疗器械缺乏、通信和交通不便等种种困难,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健康服务,把无尽的爱留在了非洲大地。

罗冬冬:在养马场里开展高难度手术

“1974年,中国政府在距苏丹首都喀土穆约140公里的一个废弃农庄的养马场里,建起了阿布欧舍友谊医院。这里的病房是由马厩改建而成,医疗设备也非常简陋,我们的手术就是在当年的马厩里进行的。”1月3日,来自咸阳市中心医院的骨科医生罗冬冬通过邮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向记者回忆了刚到阿布欧舍友谊医院时的情景。他表示,在我国骨科手术中常见的髓内针、锁定钢板、配套螺钉、克氏针、止血带等材料,在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不是没有就是型号不全,“尽管如此,我们该做的手术还得做,病人还得救。我试着根据需要把克氏针截断使用,一根当成几根用。”

在苏丹的这几个月里,因为没有手术中透视用的C型臂,一些需要在透视下监视辅助完成的操作,罗冬冬只能凭经验来完成。没有止血带,四肢末端手术就不可能在视野清楚的条件下完成,罗冬冬只能靠经验采用电凝、打结止血完成手术。到目前为止,罗冬冬已接待了600余名门诊病人,成功完成包括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陈旧性孟氏骨折矫形术、陈旧骨折并骨髓炎清创引流术等大小手术20余台。

“这些日子里,当非洲病人需要紧急输血时,我们的队员会挽起袖子献血;得病的孩子没有完整的衣服,队员们就拿出自己的衬衣捐给他们;手术中,病人的血液喷溅到医护人员的脸上,他们也顾不上擦,仍然继续抢救。”罗冬冬告诉记者,参加医疗援外工作是他一生的光荣。

王惟:医疗队的“好管家”

33岁的王惟,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资办,是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中最年轻的一位队员,也是队里最忙碌的一员。他负责的业务很多:医疗设备检修、房屋和车辆维护、数据信息、资产管理等等。队员们都说:“只要王惟在,就让人感到踏实放心。”

“同老师,您的显微镜用得顺手不?有啥问题?”王惟问道。

“你先别走,给我把镜子再调调。”眼科医生同西龙说,“王惟,帮我拿些纱布,再帮我去拿些消毒液。”

整整一个早上,王惟从眼科到泌尿外科,再到放射科和重症监护室,一直为各个科室检查医疗设备。他到神经外科的时候,刘文刚和向毅两位大夫正在犯愁,原来他们没有找到神经外科手术所需要的显微镜。王惟笑着说:“我已经把库房所有的设备整理检查了一遍,有一台崭新的神经外科手术用的显微镜,我现在就给你们安装,马上就能使用了。”

记者了解到,王惟刚到恩图曼医院驻地,就不声不响钻进了器械库房,把所有医疗仪器“地毯式”盘查了一遍,并加班加点检修损坏的仪器,做好仪器保障工作。2018年12月,中国援苏丹“光明行”医疗队带来了当地医院稀缺的仪器——眼科白内障手术所用的超声乳化机。为了顺利接手眼科专业设备,王惟连续加了几天班,直到把这些设备稳妥地安装在恩图曼医院的眼科诊室后才休息。

王惟告诉记者:“医疗队员们在工作环境差、设备落后的苏丹做医疗援助都不容易,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王永斌:自带药械帮助苏丹患者重见光明

“‘吗啡’是当地语言,意思是没有,这是我最怕听到的。”咸阳市中心医院的眼科医生王永斌告诉记者,“当地眼疾病人非常多,尤其以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居多。手术中所需的药品、器械、耗材等,当地的医务人员常常告诉我‘吗啡’。”

王永斌在出发前已经想到了这些问题。他早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大大的包裹,里面有眼科专用手术刀、充电式便携止血器、眼科专用显微缝线、美容缝线以及白内障手术撕囊镊、劈核钩等器械和耗材,还有眼科囊膜染色剂、眼用表面麻醉药以及散瞳滴眼液等药品。

“这些东西全部都给患者无偿使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大概已经接诊了700多名患者,实施了61台白内障手术。”王永斌表示,“不光是我,我们的援外医生都是这样做的,比如麻醉医生房明岗,我们很多手术都离不开他的配合。”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阿布欧舍友谊医院一天之内同时开了6台手术,这些手术都需要麻醉医生的帮助。房明岗只得一人扛起了全部麻醉任务,连续8个小时站在手术台上工作。

最近,房明岗学习研究并使用了阿布欧舍友谊医院闲置已久的B超机,凭借熟练的超声技术和解剖知识为术中患者顺利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这项麻醉新技术将会给苏丹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薛志欣:患者满意是我们唯一的心愿

在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的恩图曼友谊医院,来自咸阳市中心医院的向毅是这里的第二位神经外科医生。由于手术室条件差、医护人员年龄较大、开颅手术所用的材料严重短缺、无专科病房和专业护理人员等原因,一直以来该院神经外科门诊仅接诊头痛、脑积水术后复诊等神经外科常见病的患者,无法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我不远万里来到苏丹就是来实现个人职业价值,有困难一定要克服。在到达医院的两周后,我跟队员们将恩图曼友谊医院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不利条件一一列出,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制定出了《恩图曼友谊医院顺利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建议和措施》。经过协商,该院院长最终同意大力支持我们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向毅给记者讲述了这段经历。

“患者满意是我们唯一的心愿,如果我们的付出能换来患者的信任,那就是对我们的认可。”来自陕西省人民医院针灸科的主治医师薛志欣没有想到,患者阿卜杜勒竟会成为自己的“粉丝”。他告诉记者:“不久前,阿卜杜勒因超重导致双膝关节严重退行性变,双膝明显变形,长时间行走、久坐后双腿都会肿胀。病症带来的疼痛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他决定到中国医疗队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经过薛志欣的诊治,阿卜杜勒的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双腿水肿也有所消退。在阿卜杜勒的介绍下,不少当地人都慕名前来求诊,很多人都成了薛志欣的“粉丝”。

罗冬冬、王惟、王永斌、房明岗、向毅、薛志欣,他们只是陕西省援外医生中的一小部分人。自1971年以来,陕西省已累计向苏丹派遣医疗队34批981人次,累计接诊患者818.6万人次,救治住院患者37.3万人次,完成手术22.4万例,极大地提高了苏丹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苏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陕西省医疗队员所在的医院,被苏丹人民亲切地称为“中国医院”。

新闻推荐

卫华参加调研活动 陈国强来咸阳市调研重污染天气应对和清洁取暖等工作

本报讯(记者马驰骋)1月13日,副省长陈国强带领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来咸阳市调研重污染天气应对和清洁取暖等工作。市长卫华,...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