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文明之痛

济南时报 2018-12-06 14:14 大字

□江丹

据媒体报道,本月初,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赵金华、陈广顺相继去世。对中国人来说,发生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南京大屠杀是民族之痛,数十万百姓丧命于侵略者的刀枪之下,而纵观历史,屠城也永远是文明之痛。

《史记》中就不乏关于屠城的记载。公元前557年,晋国讨伐齐国,“齐师败走,……晋追,遂围临淄,尽烧屠其郭中”。在这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中,齐国战败,其境内的临淄遭到晋国屠城,平民百姓被大肆屠杀。据说这是中国史料记载最早的屠城事件。

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也曾发起屠城之举。刘邦屠城武关,项羽屠城咸阳,两人一起屠城城阳。还是《史记》中的记载:“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某种意义上,项羽短暂的战争史,就是一部屠城史,所到之处,烧之,杀之,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咸阳那场大火,阿房宫里的人和物化为灰烬,宫外的老百姓更是躲不过陡然而降的屠刀。

《三国志·魏书》中如是形容曹操屠城之惨烈:“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这样的形容几乎通用于历史上每一次惨烈屠城之后的场景。《清史稿》中也有诸多关于屠城的记录,其中提及四川时写道,那里自明末以来,屡遭兵燹(xiǎn),“屠戮殆尽”。

世界范围内,战争中的屠城事件就更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针对犹太人屠杀,超越了“城”的概念,将种族列入屠杀对象。在这场种族大清洗中,数百万犹太人失去生命。由于历史原因,这是犹太人被屠杀规模最大的一次,却不是最早的一次。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整个社区的犹太人因为被认为玷污圣餐而遭到处理。像马丁·路德金这样的精神领袖也难免在种族观念上有狭隘之处,他在谈及犹太人的时候,也强硬地指出要焚毁犹太人的学校和建筑,不能留下他们的一砖一瓦。

为什么战争中总会发生屠城惨剧?这与战争发起者的报复和泄愤心理有关。自古以来,“复仇”心理就在世界通用。项羽出身于楚国将门之家,幼时,其祖父项燕在与秦作战中兵败自杀,不久之后楚国又被秦国灭掉,项羽心里便有浓烈的复仇情节。学者程远便认为,项羽自幼小时便埋下了仇恨秦王朝的种子,“悠久的复仇传统、特殊的家庭背景、楚文化的熏陶哺育、楚地浓烈的复仇氛围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于是,当他一路向西占领秦都咸阳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此外,屠城还是冷兵器时代一种简单粗暴的占领方式。在屠城者看来,屠杀和掠夺是一种十分具有威慑力的暴力行为。相较于占领和重建,对于屠城者而言,屠城制造无人区可以避免更多的麻烦,比如随时可能发生的反抗所带来的管理成本。相较于攻略的胜利,百姓生命如草芥,根本不在屠城者的关心范围之内,只需将城市财富带走即可。在屠城过程中,放火烧略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尤其是在古代,“火”是一种很早便被运用于战争中的武器,早在黄帝和炎帝部落间战争中便已出现,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又被屠城者用来焚烧城墙和城内建筑。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靠屠城满足变态的杀人快感。《三国志·董卓》中记载,董卓残忍不仁,以屠城为乐,甚至不惜诱降百姓,断其手足,而董卓本人则饮食自若,观赏这恐怖的屠城惨剧。

新闻推荐

渭阳办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本报讯(杨楠)自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渭城区渭阳办各党支部把学习宣传《条例...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