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师院 与之携臧

咸阳日报 2018-05-30 08:16 大字

王思聪

“偕臧”一词出自于《诗经·国风·野有蔓草》,原话是“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首诗歌是痴情人为所爱之人而做,此句意思为此生有缘相遇,便与你携手同行。说起来,我与咸阳师范学院的不解之缘从我爷爷那一辈就拉开了帷幕。

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咸阳这片土地上。爷爷是新中国较早的一批大学生,1952年他从咸阳第一中学(周陵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北工学院(现称西北工业大学),同年他的同窗好友魏智兴也以高分考上西北师范学院(现称西北大学)。谁也没想到三十多年后爷爷的同窗好友成了咸阳师范学院最早的一批建设领导班子之一,更不会想到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小孙女我也考上了这所离家不到五公里的学校。当我拿上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有些遗憾的是我没能跳出咸阳这所城市,令我开心的是被所喜欢的新闻专业录取,离我梦想的职业——记者又靠近了一步。

可我的快乐再也不能与爷爷分享,悲伤再也不能与他诉说。我猜如果他知道我考进了咸阳师范学院,一定会爽朗地笑着说:“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同。”

儿时,爷爷口中的师院叫师专,学校占地面积很小,刚开始连一个完整的校区都没有,数学系在咸阳市文林路,物理系、化学系在周至哑柏镇,而中文系在肖家村。爷爷同窗好友魏智兴爷爷就在哑柏待了一段时间,听他说当时哑柏和偏僻附近的山里都是可以看见狗熊的,学校也只有几间平房,条件非常艰苦。爷爷当时在西北工业大学任教后调到陕西理工大学,他工作的两所大学在他眼中都比咸阳师专好,不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师专都显得逊色。但爷爷不会想到那所小小的咸阳师专在他孙女的眼中已经变成了气派的咸阳师范学院,学校也已经从专科上升到本科。爷爷当然更不会想到,从2001年开始咸阳师院就先后聘请1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又先后派选多名师生赴其他学校访问、深造和学术交流。而我又很幸运地成为赴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交流生的一员。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我学到了传统国学和传统文化,令人自豪的是,台湾的老师对历届咸阳师范学院赴台湾的学生评价都很高!我在台湾学习期间,相识的一位学姐在写毕业论文,她之前也曾到台湾做过交流生,因写论文的需要,她想借彰化师范大学丘慧莹老师写的一本书,托我去找丘老师。没想到虽然过了一年时间,丘老师还是对咸阳师范学院的学生印象深刻,“咸阳的孩子大概都吸取了古都的灵气吧,很聪明!”说完当即把那本书送给我,并和我加了微信,她还说,有空一定要来咸阳师范学院,看看位于13朝古都的学校到底什么样!

师院在这40年来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大了,硬件设施好了,出国交流的机会多了。但95后的我,眼中看到的,却是许多师院学子的不自信,对这个二本院校的不自信。为此,我也曾迷茫过。直到有一天看到老一辈校友写他们在肖家村(原师院中文系旧址)求学经历的文章。当时他们大多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能上大学,能吃上商品粮,他们已经很满足。肖家村的平房冬天很冷,伙食也简单,可他们不论条件有多恶劣,能在图书馆借到《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这些在农村很难读到的外国名著,他们就算是挨饿、挨冻心里也是开心的,那真是发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啊!可正是因为艰苦的环境,才造就了他们不怕吃苦的品行,也正因为艰苦的环境,才造就了他们处事自信、自强、自立。现在他们在各行各业里都作出杰出的成绩。

和他们相比,我们物质生活丰富了许多,可精神世界却异常贫瘠,我们中的许多人迷茫、空虚,没有了当时他们对知识渴求的那种吃苦精神,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但当年那些老学长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递。就像校训所说“厚德·博学”那样,我们要不断地向老一辈师院人学习,学习他们自信、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品行。现在,我们为老一辈的师院人感到自豪,希望未来,95后的我们这一代也成为师院人的骄傲。

我与咸阳师院有缘相遇,我也有缘遇见了最美丽、最蓬勃、最开放、最积极向上的师院,爷爷口中的师专已成为历史,风华正茂的师院正向我们走来。我想我与咸阳师范学院的缘分永远不会落下帷幕。“邂逅师院,与之偕臧”我要与她携手同行。(作者单位:咸阳师院新闻1601)(E)②

新闻推荐

“智慧渭城”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

(上接A1版)智慧安监将安全监管部门分“防、管、控”三大业务功能融于一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安全风险分级、隐患排查治理...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