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收藏家”黄玉良建起民俗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 王婕)“铁水车,木水车,水车车水,水润万物;旧朋友,新朋友,朋友友朋,蓬荜生辉”在黄玉良的秦汉民俗文化苑前,一幅木雕对联道出了黄玉良成立这间博物馆的初衷,“把渭水文化尽可能多的保留下来,是我建这个园子的目的。”
生长在渭水河畔已61年的黄玉良,拥有对渭河文化最深沉的情感。“原来的古渭河道就在这里,小时候我在这里坐船,捉鱼,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为保留儿时的美好记忆,念旧的黄玉良就在古渭河流经地原址窑店邓家村修建了自己的民俗博物馆。
多年来,他走街串巷,到处搜集,农户家拆下的老木门,废品站里淘到的独轮车,都被他视若珍宝,“这些都是珍贵的民俗记忆,我舍不得丢掉,保存下来,以后给孩子们讲故事也有实物。”看着一件件来之不易的“宝贝”,黄玉良眼中流露出一股浓郁的珍爱之情。
木水车、压水井、老木门、石碾、碌(liù)碡(zhóu)、陶罐……在位于窑店街道的秦汉民俗文化苑内,各式各样的民俗收藏品堆放在草丛中,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各自的由来与传说。多年来,黄玉良历尽艰辛曲折,足迹遍布全省各地,陆续收集万余件民俗物品,其中水道系列与农耕文化系列占据了他所有藏品的主要部分。
“这个是扳苞谷的,这个是种棉花的,这个是用来砸辣子的……”每一件民俗收藏品,黄玉良都喜爱有加,并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各自的用途和来历。拿起年初刚得来的一个陶罐,他告诉记者,罐子是在村里快要拆的“知青楼”上找到的,跟别的陶罐不同的是,它有大肚子的罐身,头顶小口上还有一个配套的盖子。“这个样式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当时看到它时我特别地兴奋,小心翼翼地抱着下楼,可一不留神一脚踩空,在那一瞬间,我抱紧罐子,背部朝下,狠狠地摔了下去,到现在腰疼还没缓过来。”
“一开始,所有人都不赞成我收集这些东西,说我收的都是些破烂,根本就不值得保留,家人也嫌我总跟废品收购站打交道。我也曾想过放弃,可梁澄清老师在生前对我说过,‘不能停止收集,有多少收多少。\’是他让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提起已故民俗专家梁澄清,黄玉良哽咽不止。
2012年,民俗专家梁澄清生前到秦汉民俗文化苑参观时向黄玉良建议,要利用有效手段将搜集到的民俗收藏品保护起来,通过这些民俗物件,可以追寻过去的年代光阴,探索咸阳的文明与文化。
“这里马上就要拆迁了,可惜我这些物件了,太多了,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搬走。”看着园子里的藏品,黄玉良叹气说道。为了怕拆迁途中对自己的藏品出现损坏,黄玉良每天都住在园内,日夜看守着自己的“宝贝”。
如今,黄玉良希望,把这些藏品送给政府相关部门,并找一个地方将其妥善保管,让民俗文化在更多的实物印证下传承下去,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基因,留住咸阳民俗。(B)⑧
新闻推荐
“城市文明,永远在路上”,为了把咸阳全国文明城市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动员全市人民打好巩固创文成果攻坚战,促进各项工作常态化...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