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里的戏园子
(资料图片仅供示意)
栾洁
很多老咸阳人都记得当时中山街的戏园子,上了岁数的人都这么叫,其实它就是人民剧院。人民剧院的旧址,现在应该是中山街临近清泰街的位置上。
我印象中的戏园子,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陈旧、斑驳的样子,但很坚固、很结实,保持了它原有的古朴、肃穆的风格。戏园子位于距中山街、西宁街、永绥街、清泰街交会的十字处再往东三十来米的地方。这个十字所在的位置最早坐落着咸阳城的一个小钟楼,钟楼的四个门就直通这四条街。
戏园子里的舞台是木板搭建的,一米多高,有深红色大幅手拉帷幕。舞池里是一排排木制靠背坐椅,牢牢固定在地面上。座位两边是一米高的木制围栏,围栏以外是站票位。全场能容纳上千人。站票位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抢手位置。为什么?因为当时戏园子的门票分为两种:坐票两毛钱一张,站票一毛钱一张。每晚一开戏,戏园子坐票位和站票位都满满的。一些买站票的人还会拖儿带女,肩膀上扛着最小的,身后一边一个紧紧拽着后衣襟,大人一只手扶着肩膀上的,另一只手护着走在前边的孩子,手指缝里还紧紧夹着一张刚刚排了好长一截队才买来的站票,吆吆喝喝进了检票口。
孩子们看戏,八成是馋戏园子门前卖的小纸包瓜子、糖果什么的。摆小摊的老婆婆把小学生用过的废旧书本,拆成一页一页,用来简单包装小零食。卷成一个漏斗形状的小纸筒,用小铲装一包,满满地递过来。你只需要付给她一毛钱就行了。这些零食又脆、又香、又好吃。遇到孩子多的人家,一份不够,大人看着孩子们眼巴巴的眼神,狠狠心再花一毛钱买了十块黑糖。这一毛钱的瓜子、一毛钱的黑糖,等到七点半戏一开场,分给孩子们,这会让他们安静许多,大人们也能美美地看一场戏。至今,老街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说:谁谁家的娃是站大的。那就是说这孩子是常跟大人买站票看戏长大的。
进了戏园子,买站票的人还会抢靠窗户的位置。当时剧场两边有很多大窗户,窗台又宽又大。大人把孩子们抱上窗台,小孩子们站上去就不用担心被别人挡住视线。大人呢,也不用把孩子扛着、架着或者抱在怀里了,可以轻松站着看戏。窗台就那么几个,后来的人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于是,整场戏大人就得把孩子架在脖子上或抱着往上凑,台上锣鼓家伙响起来,到精彩处照样跟着喝彩叫好。
戏园子主演秦腔。当时的名角是著名的郭派艺术家郭明霞。她那时正当盛年,名震西北五省。她主演的《王宝釧》《铡美案》等,戏迷们百看不厌。那一声声唱腔细软绵长,悠扬婉转,听得台下人如梦如痴。她的同行尊重地称呼她“郭家”。郭明霞在老百姓口中有一个响当当的艺名——“一毛八”,这就是说当时戏园子的门票值两毛钱,郭明霞的价值就要顶一毛八。
出了戏园子,你会看到一些老人坐在自家的小木凳上,脚底下放着壶茶,一边摇着团扇,一边眯着眼,随着大喇叭传出的唱腔晃悠着脑袋,跟着哼唱,到了入味时,用手掌猛击大腿面,高喝一声“好”!这是一群买不起坐票又不能买了站票长时间站着看戏的老人,但他们同样是忠实的戏迷,每晚都会在戏园子门外捧场,自个儿也觉得非常惬意。
老街里的戏园子记录着百姓生活的鲜活历史,如今当年的孩子们已步入中年,只有那些藏在时间褶皱里的记忆依旧熠熠生辉。 (B)(13)
新闻推荐
搬运图书。本报讯(记者马沅聪)4月23日,第22个世界读书日,秦都区总工会给彩联包装有限公司,渭滨街道办、秦都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新阳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4家单位赠送3.5万元的1200册图书。文学类...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