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乱弹”

咸阳日报 2018-04-06 17:37 大字

高增荣

自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教育减负”这个老话题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有压倒赞同的声音之势。其中一篇署名为思源爸爸的奇文——《教育减负:一场寒门的灾难》,在微信上广为流传,可谓影响最大、获得的赞同最多。仔细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所持的论据还是真实可信的,所得的结论也不是毫无道理、完全站不住脚的。作者所持的教育必须面向基层老百姓、为大多数人服务,教育不能成为阶层固化、贫富分化的推手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举双手赞成!

回想教育部这些年来出台的教育改革措施,为什么大多数都没有产生实效,或者直白地说,大多都失败了呢?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措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接地气。你治理补课,不治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势必会把学生赶到了培训机构里去,结果是损害了基层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你的决策,有多少是来自基层民意、通盘考虑、民主科学决策的结果呢?

现在,再回到本文的“教育减负”的话题上来。笔者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减负”持赞同意见。我们的教育确实给师生增加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强化了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是错误而有害的,是很有必要把它改变并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的。然而,教育减负又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减下来就万事大吉了。你把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了,家长又会把孩子送到托管班和培训班里,这对家长无形中又增加了经济压力。而穷得送不起的家长,只能将孩子放羊,使其失控游逛,这就又增加了孩子学坏或出安全事故的系数,家长上班也不安心。这就是基层广大家长反对“教育减负”的原因。

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你能批评他脱离自己孩子的实际,把目标定得太高,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何尝不是经验之谈。自古到今,学习本身是一件苦差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古今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况且有丘吉尔、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世界名人(据说他们小时候开始学习并不是很好,后来经过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例子鼓舞着人们,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经过努力而有成就、有出息呢?又有哪个家长敢于冒风险、舍得放弃自己的孩子而顺其自然地成长呢?毕竟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千百年来最为打动人心又千真万确的话题。

因此,我对《教育减负:一场寒门的灾难》以及最近人们对“教育减负”的反对之声的理解是:在当今的中国,教育部的减负措施,仅仅能让穷人的孩子减负,损害的是穷人的利益。因为学校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富人的孩子有家教,有一对一辅导,穷人的孩子则因承受不起而放弃。这样无疑是寒门的一场灾难。可以说,老百姓反对的不是减负,而是脱离实际、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简单的不负责任的减负。

最后,笔者认为,我国教育减负,十分必要,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但切不可操之过急,简单行事。简单行事,比不减危害更大。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现在国家富了,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让老百姓尽可能多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国家不妨拿出一笔可观的“教育减负资金”来,拨给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让学校实行学生弹性在校时间: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后,继续留在学校参加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实现个性和特长的全面发展。这样,学校有了经费,教师有了收入和积极性,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何乐而不为呢?(作者单位:秦都区彩虹学校)(E)③

新闻推荐

家有梧桐凤自栖

(上接A1版)“原以为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审批下来,没想到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特事特办,当天就把项目审批下来了,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让人感动!”2月23日,一重大汽车装备制造项目负责人徐先生告诉记者...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