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出土2000多年前美酒 属秦咸阳都城时期平民墓葬
酒壶、壶口密封物及酒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3月18日,三秦都市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配合交通建设,考古人员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南发掘清理古墓葬56座,其中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49座,属于秦咸阳都城时期平民墓葬。
墓葬出土了陶、铜、铁、骨及玉石等不同材质的遗物约260余件,尤其令考古人员兴奋的是,在秦人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铜剑一柄和密封在铜壶里距今2000多年的古酒。
“意外”发现秦代古酒
铜壶属于青铜礼器,又可称为锺,是酒类液体的盛储器。按照周礼制度,丧葬墓葬中出土的铜壶,多与下葬过程中举行的“献祭”仪式有关,填埋时应该都盛有酒类,但受时间、铜壶质地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能留存下来实属“意外”。据主持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介绍,这个铜壶出土于一座竖穴墓道双墓室的秦人墓葬,铜壶的口部以条状物覆扎有粗布,密封性极好,因此得以保留总量约300毫升的近乳白色透明液体。
“相关单位对透明液体开展科技检测后发现,液体中含有较高的羟脯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以及少量任二酸、月桂酸等脂肪酸物质,属于酒类物质。壶口覆扎的条状物织物应为平纹组织的麻布。”许卫红说,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与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次发掘并经科学检测的酒类液体,经过2000多年仍存丰富的氨基酸物质,体现了咸阳为都期间的酒业酿造水平。这些考古发现记录的不仅仅是秦人生前好酒的习俗,更透射出秦帝国对周礼制度的延承,对研究秦咸阳城的文化面貌有重要的意义。
青铜剑依然寒光闪闪
考古人员还在一座秦人墓葬中发掘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铜剑一柄,通长60厘米,历经2000余年,依然寒光闪闪。
根据史书记载,为了适应战争形式,秦国自简公六年开始“令吏初带剑”,次年再次令“百姓初带剑”,从此秦国男子带剑成为一种规制,不仅可以防身,又是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秦始皇21岁时的加冕大典也是“王冠带剑”。“本次发掘出土的这柄铜剑,刃部可见使用后留下的豁口,推测是一柄经历腥风血雨的实用武器。”许卫红说,这柄铜剑剑首呈圆形,颈部呈圆箍状,剑身是中部起脊的八面体,近锋端有明显的束腰。这种造型最早出现于吴越地区,属于传统的“周式”长剑,一体连铸,颈部缠绕丝绳可以舒适地持握,束腰及八面体的剑身有很强的杀伤力。
秦人铸造铜剑,金属成分多为铜、锡及少量的铅、铁,属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大刃之剂”的配方。锡过多容易折断,过少硬度不够。合金原料要充分融合,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才能铸造出一柄良剑。由于铜剑有“一寸长一寸强”的特点,增加长度而不折也成为长剑铸造的难点。许卫红表示,根据青铜长剑的造型特点判断,其铸造年代要早于战国晚期。通体无断裂痕迹,剑身寒光闪霜、千年不锈,当时的冶金铸造技术水平可见一斑。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昨日上午,大西安(咸阳)文化体育功能区和咸阳市秦都区共同举行2018年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开工仪式。文体功能区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秦都区委区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代表参加了开工仪式。文体功能区...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