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碧水蓝天提升群众获得感 ——咸阳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走笔
本报记者张丹
金秋时节,漫步咸阳湖畔,三十里长河,空气清新,水天一色。芦苇荡里烟波浩渺,水鸟纷飞;船只涟漪成线,点缀湖面……如一幅江南水墨画镶嵌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市民徜徉在其中,更多的是惬意和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在被完美阐释。
碧水蓝天,是城市的另一种福利,也是百姓最朴素的需求,更是一方政府必须担当的重托和责任。
擦亮蓝天——奏响生态建设的最强音
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以“坚持生态为重,推动绿色发展”为主线,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抓手和着力点,打出系列“组合拳”,在实现碧水蓝天的征程中追赶超越,奋勇前行。
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2200余万亩,淘汰落后产能1370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16.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润物无声亦有声,百姓享受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
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基于这种认识,咸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环境保护工作“一岗双责”暂行规定》,明确“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实现了环保工作由政府主责到党政同责、由政府主导到群策群力、由环保主抓到齐抓共管的转变。环保顶层制度日趋完善,以解决“煤、尘、车”污染问题为突破口,坚决向污染宣战。
在咸阳市的所有建筑工地门口,都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这是该市为了有效管控扬尘污染问题所实施的“红黄绿”牌制度,绿牌达标、黄牌罚款警告、红牌停工整改。所有的建筑工地都安装有扬尘监测与超标报警系统,并与自动喷淋设备关联,通过显示屏就可以直观看到当前工地内污染物浓度值。一旦出现PM2.5或PM10浓度超标,现场喷淋装置就会立即关联启动,整个工地的所有施工过程都在“天眼”的监控之下,施工扬尘情况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铁腕治霾行动中,咸阳实行“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策并举,扎实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热。主城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提标改造,8台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淘汰黄标车、低速载货车年任务量的101%和100%,所有建筑工地认真落实“六个100%”防尘措施,强力推动铁腕治污降霾。同时,新建了12个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32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14.2%,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超额完成任务。
再现碧水——打造植绿见绿的环境
不久前,渭河咸阳城区段北岸水面景观综合整治开工。全长16.82公里、面积10780亩的水面景观,碧波荡漾,柳影婆娑;66万平方米绿化工程,红绿相映,错落有致;五大滩地功能区,各具特色。
咸阳市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先后投资68.69亿元,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2411个。为了进一步营造“出门见绿”的城市生态氛围,还开展了“见缝插绿”的“公园化”活动。全市完成绿化投资10.3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47.1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提高到38.3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4.8平方公里,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6%和18%。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开工建设双照绿林、兴北绿林工程,完成营造林30万亩,绿化道路30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95%,建成国家湿地公园4个,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咸阳市正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滴水穿石的强韧,奋力打好生态建设持久战。全市认真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任审计,从严落实环保工作责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坚决杜绝新的污染项目。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环境监管网格化体系,加大环境执法监管、执法力度,让污染企业和污染行为无所遁形。两年来,全市累计实施环保行政处罚案件544起,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243个,否决不符合环境要求项目30个。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文平)9月15日下午,由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举办的咸阳市神经外科专科联盟正式成立,来自咸阳市各区、县的16家中医医院、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参加了会议。陕中附院副院长昝强...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