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先贤燕伋◎杨江海
燕伋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是西秦大地上的文化传播者,是中华尊师第一台的奠基人,是千古流芳的先贤。他似一座丰碑,让后人景仰。
尊师重道的楷模
尊师重道、注重师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古人将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燕伋把拜师作为“道”,把尊师作为“经”,把求师作为“术”,穷其一生,矢志不移,堪为楷模。
燕伋经雍城、西岐、咸阳、渭南,出函谷关、洛邑,历尽艰险,不屈不挠,为寻求知识和真理而去,抱定“承蒙师教”而成大器的决心而归,不计个人得失;他面对嘲讽与羞辱,丝毫不改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反而对老师的感情与日俱增。他的尊师举动,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敬仰,也是对前人积累知识的尊敬,更是对人类文化的崇敬。在树立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从燕伋身上更应受到熏陶与鞭策。
忠孝仁义的化身
忠孝仁义是儒家核心思想的简要表述。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燕伋铭记老师的九思名言(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规范自己言行,忠心耿耿;他年已六旬,赴鲁吊唁同窗,陪伴恩师,恩师仙逝又守孝三年,孝行感天;他独立独行,三次赴鲁,历时 17载,仁心撼地;他渔阳设坛,衣襟兜土,筑台望鲁,义薄云天……这是燕伋精神与力量的源泉,从中我们也可领略到道德的力量。
坚毅执着的标杆
在中华文明史册中,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彰显着人性中执着的追求之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弘扬着人性中可贵的勤奋之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显示了人性中无私的奉献之情。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历史兴衰,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顽强毅力在。沧海可以变成桑田,短暂的生命可以消失,但天地间亘古绵长的是历史的烽烟,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燕伋留给我们的正是这些,无论经历多少年,我们依然为其感动。
可想而知,在 2500多年前,秦地与鲁地相距遥远,环境与交通该有多么恶劣与艰难。但这位秦地学子,为了探求知识、追求文明,毅然决然地离开故土,离开妻儿老小,踏上 3000多里的旅途,其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没有坚毅的意志,没有执着的信念,没有献身的无畏,能完成他的人生最辉煌的历程吗?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留下了千古伟业,赢得了后世“渔阳伯”“千源侯”“先贤燕子”的美誉,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敢为人先的勇士
敢为人先,体现着一种敢想敢试、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一种勇立时代潮头、善开风气之先的胆识魄力,一种敢冒风险、直面挑战的胸襟,是对时代、对历史的责任担当。
试想,若没有燕伋敢为人先的精神,那么秦地之人就不可能早先接触儒家文化;如果没有燕伋设坛论道的壮举,学者们不会发出“孔子西行不到秦,只因渔阳有燕伋”的感叹;如果没有燕伋勇于创新的探索,也就难以奠基后世的发展之路。
燕伋生于关中西陲偏僻的燕家山下,他天资聪慧,思维敏捷,勤学好问,志向远大;他在观察与思考中成长,这都是他的过人之处。一个平民之子,能够走出家门,闯荡天下,追求真理,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西秦大地非他莫属。综观千阳历史,群英荟萃,名人辈出;千阳发展,走出县域,走向世界,这是否也有燕伋精神的烛照呢?
燕伋是土生土长的千阳人,也是儒家思想高地上的一座山峰。我们铭记他,更重要的是应学习他的人品,传承他的学风,弘扬他的精神,做一个大写的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宏良通讯员朱志章郭忠凯)9月1日,省道107关中环线烟霞收费站ETC通道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咸阳市境内普通公路收费站建成的首个ETC车道。烟霞收费站ETC停车收费系统自2016年...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