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纲先生的襟怀

咸阳日报 2022-03-24 10:37 大字

董信义

我与阎纲先生相识已经很久了,以至于常常模糊了他的印象。即使如此,但他那双智慧的眼睛和清风明月的襟怀,始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先生回到故里,我常常想去看望他,但又怕打扰他。看到他扶持故乡文学,在九嵕山下采菊赏花,吟诗作赋的情形时,我深感温暖。对每一个来自故乡的作者,阎纲先生都会亲自招待,亲自过问,亲自辅导,给他们文学的自信,为人的脊梁。对出自故乡文学人的作品,他虽年已九旬,却篇篇必看,看后必有见解,或者必有评论文字。

阎纲先生不仅仅关心青年文学人,对故乡那些默默无闻的文学老人也是鞠躬尽瘁。礼泉有一位文学老人,一生挚爱文学,阎纲先生听闻后,多次打听,并给与关怀和指导。

为了故乡文学人的成长和进步,他亲自撰文,编撰了一部礼泉作家的名录,后叫《礼泉作家记盛》。为了这本书,他不但亲自撰文,而且组织专人进行编撰,为了及时出版,老人亲自跑经费、跑出版社,跑作者家中,关于校对、细节等问题,费尽心血。

在阎老身上,会真切感到长者的风范,师道的尊严,处世的坦荡,为人的平和。

我们都知道,阎纲先生是礼泉县城阎家巷子走出的文学前辈,名盖京华,华夏有声。回到故乡,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自然、平和、亲切。他曾吟诗道:“我本嵕山郎,信爱走四方,思乡近咸郡,郡在水之阳”。他喜欢九嵕山,喜欢美丽的咸阳。曾经不止我一人劝他,在礼泉建一所文学馆。阎纲先生坚决反对,并严正声明:“自己就是一个一生只爱真善美的文学人,无多大建树,算文坛一个过客,匆匆几十年,写了很多东西,但很多东西自己并不完全满意。扶持了一批批文学新人,但文学新人的成长都是他们的努力、他们的造化、他们的思考所获得,我阎纲就是一个文学真人,岂能居庙堂之中,给自己一所馆藏。”后来有人多次提议给阎纲先生立一丰碑,或者塑一铜像,阎老坚决不同意,他总认为自己就是故乡大地上的一粒黄土,和大地在一起,才最安心最舒心。

一次,先生笑着说:“信义,我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学会贵在活动。你把咸阳文学抓得好,也要关心礼泉文学。帮助礼泉文学人,爱故土、爱生活、爱人生。叫礼泉的文学人学会认知生活,把控生活,进入文学。”我只有点头,并看着他满含热望的眼睛,心中告诉自己,坚守与追梦,自醒与感悟,是文学之路啊。阎纲先生说:“走。去看看我的新家。”我惊讶,新家?带着疑惑,我们一行随先生到了九嵕山下,站在韦贵妃墓下的路边平地,一眼可以看到孤峭挺拔的九嵕山,山南的阳坡上,峭石与蒿草为伍,那是昭陵献殿的位置。阎老指着那面阳坡说:“那就是我的新家,百年后,我的一半骨灰撒在此地,我与九嵕山永远在一起。”我急忙说:“那得有一块墓地啊”。随行的朋友说:“一半撒在这里,一半埋在任池,那里风景如画,又和九嵕山在一起。”阎老说:“没有想那么多,另一半撒在北京住所前的护城河里,流向远方,就好了。”这是何等洒脱,何等境界啊。

这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他只求泥土精神,回归大地,与山川河流在一起。

这是何等的襟怀,在我和阎老相处的日子里,这种襟怀无时无刻感染着我、熏陶着、影响着我,使我忽然觉得,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看着阎老坚挺的身影,睿智的目光,我们只有坚定地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向着春风徐来的日子,大步走去。 (B)(9)

新闻推荐

循环利用惠民生

本报讯(通讯员郭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礼泉县把推进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绿色科技企业,让绿色科技服务农业...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