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 孕育幸福园林城市 咸阳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综述之五

咸阳日报 2022-01-21 08:05 大字

奥体中心。 本报记者 周季 摄(B)⑤

咸阳湖。本报记者 周季 摄(B)⑤

鸟儿栖息。 本报记者 周季 摄(B)⑤

体育场十字本报记者 周季 摄(B)⑤

渭滨公园。 本报记者 周季 摄(B)⑤

本报记者 袁森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一片明媚的蓝天;阳光明媚,碧水泛波,放眼四顾,是宜人的花红柳绿。这里是咸阳,一个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为百姓打造一座生态文明宜居的城市。

九嵕巍峨、渭水泱泱。林海绵延、绿廊纵横、公园点缀、林水相依,是咸阳的真实写照,“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的美好期盼已真正融入咸阳百姓生活。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映衬出了咸阳这座城市的发展初心。一副天然生态屏障,擎起咸阳人民的千年绿水梦想。

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生态环保城市,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咸阳坚持以生态增厚幸福,用绿色增添愉悦。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作为打造幸福城市的底色本色。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塑、生态惠民”,建密“15分钟”生活圈,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循环畅通,让角落绿意盎然,实现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生活便利与生态美好相得益彰,正走在一路向“阳”的幸福大道上。

城水相依 打造“都市会客厅”

推门见绿地,抬头望蓝天,驻足咸阳湖,悠然见南山。

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之源、灵魂所在,咸阳湖一片浩渺的水面,让咸阳这个古城多了滋润和水灵。

如今“一城绿树半城湖”是咸阳最靓丽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咸阳蓝”、越来越净的空气、越来越清的渭河水,众多候鸟来咸阳筑巢安家,宜居的城市环境让市民们收获满满的幸福。

为造福咸阳百姓,使穿咸阳城区而过的渭河沿岸成为“最美的生态公园、最大的全民健身长廊、最靓丽的城市会客厅”,咸阳举全市之力,对渭河咸阳城区段进行生态修复、系统治理。5年凝心聚力的实干,建成了全长16.82公里、被誉为“城市会客厅”和“市民的后花园”的渭河生态湿地长廊和城市中央水生态景观带。咸阳湖景区水面面积10780亩,自西向东划分为9大板块,由6个公园,3个中心组成,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治理后的渭河大堤农防段防洪标准提高到30-50年一遇,城防段提高到100年一遇,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Ⅳ-Ⅲ类。

每年五六月间,走进咸阳湖二期、两寺渡公园、咸阳奥体中心等处,满眼的月季竞相开放,粉色、红色、黄色等五颜六色的月季随风摇曳、花香袭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市民漫步在咸阳湖二期、两寺渡公园、咸阳奥体中心各条道路上,走路、跑步、赏花、体育锻炼,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去年春夏,咸阳湖二期月季园里,约45万平方米(675亩)内150多个月季品种、160万株月季竞相开放,一时间,花与城相融,城与绿相拥,“万亩水面、万亩花海、万亩绿地”的盛景,使得咸阳城香气四溢,繁花似锦。这个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月季栽植品种最多、数量最多、栽种面积最大的月季园,成为世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咸阳湖二期月季园只是咸阳花海的一个缩影。

为了美中选美,咸阳市评选出礼泉县桃花花海、乾县牡丹花海、武功县油菜花海、兴平市荷花花海等十大花海。咸阳现有420余万亩果园,近百万亩干杂果经济林,每逢花开时节,这些花海就如同大自然撒落的多彩绸缎,装点人间别样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代诗人韩翃用含蓄而富有情韵的诗句描述出古长安城落花飞舞、杨柳摇曳的暮春景色。而今天的咸阳城区,再现了古城无处不飞花的美景。

林城相融 描绘幸福咸阳新景象

连绵起伏的青山,似绿浪涌起。走进咸阳,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勾勒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生态画卷。

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四年来,咸阳市以“创森”为载体,深入推进全域生态建设,一笔一画书写好绿色名片,勾勒城市与森林相融的美丽画卷。

围绕“丝路名都、森林咸阳”目标,咸阳确立了“北部山地森林化、中部旱塬果林化、南部平原园林化”的绿化战略,按照“一城、两河、三区、十线、多点”的思路,全面实施城乡绿化,致力把咸阳打造成宜居、利居、乐居的“林中之城”“休闲之都”。

在城区,栽大苗、种好树,实行拆违建绿、立体挂绿、拆墙现绿、见缝插绿、宜绿则绿。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22942.05公顷,各类绿地面积为22325.81公顷,营造出了城在林中、山环水绕、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城市景观。市区新增绿化面积2.55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2平方米。

在乡村,建设面积适宜、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景观片林,构建田林路、多树种、乔灌草相结合的乡村森林体系。持续推进“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示范村建设,实施围村林、庭院林、公路林、水系林及四旁绿化等绿化工程,全市累计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县4个,国家森林乡村48个;省级森林县城5个,森林乡村115个。

去年以来,在持续巩固提升四年创森成果的基础上,咸阳组织举办了“今年花开逛咸阳”活动,推出赏花赏景、红色印记、全运赛事、历史文化、乡愁记忆、美味美食、自然山水、社会发展等8项主题活动和9项配合活动,在全市累计举办70多项活动,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享受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城市绿化美景,实现了创森工作由“提绿量”向“造美景”的华丽转变。

围绕森林城市的支撑,咸阳突出村镇生态优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浓郁特色,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示范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向乡镇、村和村民家庭延伸。目前,共建成市级森林小镇10个、绿色社区100个、绿色学校39个、湿地公园15个、森林公园20个。

同时,咸阳不断推进增绿与增收并重、造林与造福并举。截至2021年一季度,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70.06亿元,是创森初期的3倍多,年均增长近22%。创森期间,全市共建成森林康养基地5个、森林旅游乡村30个,累积接待游客173万人次,收入近2亿元。

通过创森,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理念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广大市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参加义务植树621万人次,累计植树2795万株。通过创森,不仅提升了咸阳市的整体绿量,打造了靓丽的生态美景,使市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幸福感、获得感。通过创森,也为优化咸阳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及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使良好生态成为咸阳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永恒竞争力。

生态文明 守护碧水蓝天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5天,同比增加21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

咸阳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域治理的突出位置,加强谋划、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强化保障、铁腕治理,努力使绿色发展成为全市上下共同认识和行动。

聚焦“工煤车尘燃”主要污染源精准治理,关闭高排放企业,整治“散乱污”企业2962家。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约44.1万户,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拆改任务“清零”。淘汰高排放柴油货车9223辆,建成机动车遥感卡口9个。出台《扬尘污染防治精细管控45条》,市县两级扬尘机械化清扫率分别达到90%、70%以上。在全省率先安装316个露天焚烧实时监控,推行全域禁燃禁售烟花爆竹。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断一策”,排查入河排污口144个,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实现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和45家重点涉水企业线上实时监控,市县两级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4%、91.7%。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5处,率先在陕西省完成284个乡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6个县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

全面完成329座加油站防渗改造、13家重点监管企业土壤环境质量自行监测和123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建成礼泉生活垃圾发电焚烧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协同处置项目,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及时谋划开展“绿盾”行动,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完成对自然保护区36个点位的核查整改,2020年底累计投资4.16亿元修复治理“旱腰带”15.4平方公里,建成8个国家级绿色矿山。

完成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推行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管理,在所有镇办设立环保和村镇建设管理站,探索形成排污许可证发证“五步法”、证后审计式监管等模式,被生态环境部列入审计式监管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

统筹网上与网下,开展市县镇空气质量、重点河流质量、重点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重点区域火点等6个重点领域环境监测监控全覆盖,乡镇基层空气质量站点“建得起、转得动、测得准、用得好”经验被省生态环境厅推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绿色答卷正在咸阳大地徐徐展开。(B)⑤

新闻推荐

当好“娘家人”办好“暖心事” 市总工会“我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张翟西滨去年以来,市总工会以一域工作为全局添彩,聚焦争创“全国有位、全省一流”工会,竭诚服务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决急难...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