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岁月记忆》序言

咸阳日报 2021-09-09 08:13 大字

阎纲

《礼泉岁月记忆》,记忆什么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记忆我县农村生产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们耕种希望,活得乐观,儿童们活蹦乱跳。

余生也早,是三零后,生于斯,长于斯,啼于斯,歌于斯,少小离家却牵挂,总角的记忆与缱绻的乡情像一根长长的脐带通向乡愁,年年惦着家乡的浇汤烙面羊肉泡。少小离家老大回,山亲水亲人更亲,报恩乡亲,终老于九嵕山下。

家乡观念重,打开《礼泉岁月记忆》眼睛一亮放不下,往事历历在目,生动而新鲜,津津有味耐咀嚼。

“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年吃浇汤烙面,是礼泉人与生俱来靓丽的招牌符号。《过年》《吃浇汤烙面》有详尽的记忆。接着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民间社火》,正月三十“燎荒荒”,清明节,端午节,“看忙罢”“吃腊八”“订婚”“娶亲”“坐席”等。说起坐席我想补上几句。一声“开席”,宴会开始,七碟子八碗的你争我夺,老婆们忙着给白馍里夹红肉,捏成“肉夹夹”,风一般地塞进袖筒,然后参加全桌大抢夺。幼年的我看见觉着丧眼,爷爷给我使眼色,这是礼泉人当时的习俗啊,非常风趣,没有人不理解。

再看看生活习俗里蕴含着的礼泉精神,看看马腾驰的记忆《背粮》,那艰辛,那执著,像他的名著《背馍》一样,正如贾平凹所称赞的那样:“淳朴厚实,地地道道的关中味,弥漫着黄土地特有的芳香。”

《背粮》记忆祖父南山背粮的故事,临危不惧,屡屡倒下不服输,响当当的一条关中冷娃。

家里要断粮了,寒冬腊月,祖父背着土布和衣服换粮食,顶着凛冽的西北风上路了。

大雪纷飞,山路窄陡,一步一滑,手脚并用,血迹斑斑。

雪夜冻馁,到一木匠家里求宿,山里人憨厚,给吃给喝忙待客。次日告别,木匠又留下吃饭,临走,给了祖父几斤玉米。

在大雪纷飞猴都难过去的悬崖绝壁跋涉二十多天,祖父终于换得二斗粮食。归途又是大雪封路,满世界混混沌沌。祖父遇见邻村的赵老大,赵老大把同村生了病的同伴的粮食扛在自己的肩上。

就是这个赵老大,第三天翻越最后一座山时落入崖底,成了孤魂野鬼。病人哭天抢地。

祖父快到家了,“扑通”一声栽倒,冻僵了。

马腾驰多次去秦岭,寻找那户木匠,怅然而返,心里充满难以言说的痛。

我不禁叹曰:祖父快到家了,“扑通”一声栽倒,冻僵了。“背馍?那是拿命换粮呢!”但是他活着,没有输给命运,响当当的一条礼泉汉子!

马腾驰的《打铁花》威武雄壮。一声长啸,八个人的动作整齐划一,那身姿和动作雄强奔放势不可当,多么潇洒,多么张扬,多么忘我!天地间只有我,我要让铁花开得更加丰艳更加俏丽更加神采,至于什么愁苦悲辛,一概抛到九霄云外。

又一条礼泉汉子!

又见袁品生,她的记忆也是篇篇可读,却以阴柔之美取胜,富有赤子之心人情味。看她的《野菜》:“太阳照在身上暖融融的,迎面吹来的微风也是那样的和煦。一片片飘浮的云朵,像一块块白手帕,把天空擦得碧蓝碧蓝。”青翠的麦苗儿散发出阵阵清香,一群五颜六色的孩子像绿野上开放的花朵,小燕子盘旋飞过发出“啁啾、啁啾”的叫声。“春天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我们置身阳光下、和风里,绿色中,感到无比欢畅。”

她的《村头的那盘石碾》,短短的文字浮现出一段历史时期。石碾是村人活动的中心,“老碗会”无所不谈。工作队长在碾盘上讲解《土地改革法》。男女老少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石碾子闲不住了,碾轴子整天咯吱咯吱响,各家女人要显摆粗粮细作的本领。三中全会召开,土地承包,过上好日子,盖起两层楼,想吃大肉随时买,冻馁无虞,马王庙前“发展农村经济”六个大字赫赫在目,马王庙旁那盘石碾早已无踪无影。

本书约60名作者中,不少是本县作家协会的会员,长于散文写作,故而,书中155篇作品,一种事件一个藏品一个故事,故事连缀而成一组信息,信息透出人的心境,一组心境折射一段历史,大大提升了《记忆》的文化品位。

这是难忘的记忆,这是礼泉人的故事,是脉脉含情的散文集。 (B)(9)

新闻推荐

礼泉县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展开幕

本报讯日前,以“兰亭韵中国梦”为主题的咸阳市礼泉县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展在县体育馆拉开帷幕。展览现场,190余幅以庆祝建...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