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陕师大实验小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4月23日,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324名学生在咸阳市礼泉县烽火村大礼堂同上一节思政课。本报记者 陈飞波 摄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古代治水专家的历史“三秦学生记者”为王保京戴红领巾
4月23日,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324名六年级学生参加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接受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教育。
行走烽火村共上思政课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学校特意为他们安排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社会实践活动。当天,看到参加活动的学生兴奋和激动的表情,该校校长罗坤颇有感触地说,学生很需要走出课堂小天地、走向社会大课堂,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知省情乡情,增加爱祖国爱家乡情感。知行合一是最好的成长和教育。
当天的活动,在咸阳市礼泉县烽火村大礼堂举行了开营仪式。烽火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武介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师范大学“开门办学”,在烽火村开办有1000多亩的“亦工亦农”教学基地,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一待就是三五个月,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情感。
礼泉县网信办主任张亮表示,希望“三秦学生记者”们用手中的笔来记录所看所思所想,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升学之后,能够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实现美好理想。
开营仪式上,特别邀请到全国劳动模范、烽火村原党支部书记王保京作报告。今年90岁的王保京老人,生动地向大家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烽火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村民“听党话跟党走”,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兴水治田,学习文化、学习科学,忘我奉献,奋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创造幸福新生活,将烽火村建设成为“陕西乡村振兴先进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奋斗历史。动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辉煌的业绩,赢得掌声不断。少先队员为这位可敬的老支书佩戴红领巾、行少先队队礼,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烽火村,“三秦学生记者”参观了烽火社区博物馆。烽火社区博物馆共6个展厅,陈设照片2000多张、实物250多件、文字说明15万字,运用模型、绘画等形式,生动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烽火村群众开创幸福生活的历史场景。
采访中,“三秦学生记者”了解到,烽火村正加速推进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式发展,用现代科技引领传统农业快速发展,以合作化集体经济助推群众致富增收,使得烽火村“村庄变成了景区,河滩地变成了公园,民房变成了客房”。
参观水利博物馆感悟“水润三秦”内涵
当天下午,“三秦学生记者”冒雨来到位于泾阳县的陕西水利博物馆参观。展馆集中展示了以郑国渠为代表的我国古代水利发展历史、以“关中八惠”为代表的陕西近现代水利发展历程。展馆内分为古代水利、近现代水利、陕西水利、水利科普四个展区,通过历史文物文献、沙盘模型、浮雕泥塑以及幻影成像等高新科技手段全画幅展示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治水文化,再现了“中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为水利鞠躬尽瘁的一生和治水伟绩,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利取得的巨大成就。“三秦学生记者”通过听讲解、看图片、观影视、动手体验,学习陕西古代水利知识,了解了现代水文科技发展水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学生成长中心主任许洁表示:“本次活动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社会需要有责任感、能吃苦、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本次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走进乡村,了解烽火村人民如何用勤劳的双手写下了艰苦创业的壮丽华章;穿越历史,了解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与灿烂文化,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思考与感悟,让学生珍惜与感恩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面向未来更好地学习、成长。”
六年级学生贺馨谊说:“这次活动是我们六年小学生活中最后一次愉快的集体出行了,所以这次的出行意义又显得更特别。课堂上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学是我们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学校课堂学习,掌握文化知识,更需要走出校园,陶冶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带上我们的双眼,带上我们心灵的期许,去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去发现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开阔视野,用我们的眼界来丈量这个世界。这次活动,我们收获很多。”
问及参观陕西水利博物馆的最大感受,多位同学告诉记者,通过参观学习,他们对“善治秦者先治水”“水美三秦水润三秦水富三秦”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李仪祉的感人事迹有了全面的了解。他们要向李仪祉学习,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努力奉献社会,为祖国作出贡献。
文/本报记者赵福生图/本报记者陈飞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雪记者沈广睿)为扎实推进教育整顿工作干在实处,见到成效,检验教育整顿阶段性学习成果。礼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积极开...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