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邹志安

咸阳日报 2020-12-30 07:57 大字

阎纲

二十七年了,我怀念邹志安。

志安和我一样,都出身礼泉县文化馆,从事文艺写作,步入陕西文坛。

1976年,邹志安崭露头角。

1976年10月,风雨如磐,我无心到首都剧院看电影,尽管是一场内参片——被我们《文艺报》当年称作“修正主义的艺术标本”的、由丘赫拉依导执演的《一个人的遭遇》和《雁南飞》。我徜徉街头,不由自主地拐进史家胡同文艺宿舍的大院,敲开中国文联杜继琨大姐的房门,想借她一整套保存完好的胶质唱片《天鹅湖》。

猝不及防,杜大姐将我一把抱住,不停地拍打我的后背,连声呼叫“阎纲,你来得太巧了!抓了,四人帮全抓了!”

言之凿凿,有鼻子有眼,大姐诚信,不可不信,于是,我们相执相向,像挣脱锁链般高高地跳了起来。

极度兴奋反而坐卧不安,便匆匆辞别大姐,怀抱柴可夫斯基大师,急忙赶回和平街向邹志安和家人报喜。

路过和平里,下车,到文化部招待所找邹志安。招待所的大门紧锁,叫门,砸门。

邹志安是1976年10月,被我刊编辑部请来北京改稿,住进文化部招待所。

紧锁的大门终于被砸开,四人帮被抓的消息让我们两人的手双双紧握,长久、长久的。

回到家里,刘茵大喜过望,把我好好奚落了一顿:“要不是我使劲拽着你,你的‘三年’早过了!”可不,抓“五一六”那会儿,岂止我一个人不想活了。

1976年10月,抓捕四人帮,举国欢腾。文化部长于会咏自杀了,就在我们其后复刊的《文艺报》编辑部(礼士胡同)——原印尼大使馆的庭院里的“于办”。

次年10月,邹志安和河南的叶文玲应邀参加了由《人民文学》主编张光年主持的、粉碎四人帮后首次召开的文学会议——“短篇小说座谈会”,受到茅盾、周扬、沙汀、刘白羽、周立波等一批老作家的鼓励。

全国优秀小说评奖,我极力推荐邹志安的短篇小说《哦,小公马》,并把评委刚刚投票通过的消息用暗号透露给他。

《哦,小公马》和《支书下台唱大戏》连获两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志安回到县里挂职,任礼泉县委副书记。

我回县探亲,志安设宴款待,共两大桌,不谓不丰盛。我诧异,问他:“听说县上教师的工资已经欠发数月,你们给我大摆酒席,食客竟多达20余人!”志安的回答很轻松:“阎老师,县上再穷还穷你老师一顿饭!”

闻之惊诧,对着身旁的冯仁说:“冯仁啊,你的《秦都》赚钱,求你替我把这两桌的钱付了!

志安回到省作协大院后,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恓惶,小说写得不少,但有些地摊化,我厌其俗,他无奈又委屈,说:贫病交迫,不得已,卖文为生。”

路遥去世仅一个月,志安也走了,时在1993年1月16日。

囿于贫困,毁于劣质烟草,燃烧于文学的炼狱之中。

邹志安到死忘不了那年十月我如何使劲儿打砸招待所的那扇铁门。

二十七年了,我怀念柳青的好学生、文气正盛的邹志安。

志安安息!

新闻推荐

礼泉全面改善城区环境面貌

本报讯(张亮)近期,礼泉县紧扣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由城管部门压实主业主责,通过强化责任担当、环卫监管、日常管理等,全面...

礼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