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邮政:从古驿站到邮局的变迁

咸阳日报 2020-10-14 08:16 大字

任耀博

古代设置驿站,主要用来传递军书公牍。驿站也是古代社会连接各地、传递信息的重要桥梁和渠道。咸阳较为知名的古驿站有三原池阳驿、兴平马嵬驿、礼泉店张驿、武功邰城驿、长武宜禄驿等。

咸阳境内驿站数十处,少数在县城,多数居乡间。骑马传递称“驿”,步行传递称“邮”,在宋元明清时也有“铺”之称,县城设总铺,城外为分铺,每铺有铺司兵若干名。历代的邮驿都是官办,只传递官府的公文,民间书信往来,“多托人捎传”,或依靠城镇私人或商号捎书带信。

明清以来,驿、铺等混用,初期县驿铺业务均由驿丞署管理,后由知县兼管。一般而言,驿站比铺递规格要高,驿站多在交通要津,铺递则是十里、二十里一铺,分布较广。驿站的规模和人数均高于一般的铺递,有额定的杠夫、马匹、马夫,重要的驿站甚至有少许军队驻扎,有的地方是驿管辖铺。

据《礼泉县志》记载,明朝时礼泉设有“一驿四铺”,“一驿”即店张驿,“四铺”分别是城铺、雒村铺、晏村铺、孝义铺,“四铺均属店张驿管辖”。如晏村铺有单独的墩台、燎台、戍楼各一座,铺房十五间,铺兵十三名,岁支银七十八两,而同时期的店张驿则有马七十二匹,马夫三十九名,岁支银二千七百三十两六分七厘。不难看出,无论是从人数还是支出,驿站都远远大于铺递。

同时期的三原,也是驿少铺多。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原县创建“建忠驿”,以取代原来的“池阳驿”,该名源于北魏时期的建忠郡。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三原设立铺递七处:县总铺、孙村铺、长孙铺、曹师铺、陵前铺、杨村铺和西阳铺。其中,孙村铺、长孙铺于清朝乾隆年间被裁撤,杨村铺最初由三原与富平共管,后划归三原总铺管辖。

自明清以来,咸阳各地的驿站和铺递,或有新建,或有裁撤,驿站一般只是在支出、马匹、人数上因业务增减而变化,铺递则不时会因临时需要或辖区变动,或裁撤或归并,在数量上变化明显。

驿站的设立即是“置邮传命”,铺递也是如此。咸阳各州县在收到公文后,随即一站或一铺的传递,不分昼夜,风雨兼程,途中各站各铺须提供食宿、补给,只换车马不换人,直到送达为止。州县内的寄送多以步递为主,即步行递送。遇有加急,或送往其它府州文书,则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即驿递。一般驿站的杠夫、马夫,铺递的铺兵均是本地人为主,且多是身强力壮、熟悉本地路况地形者。

清末,“撤驿归邮”,即废驿铺改设邮政代办处,咸阳全境陆续裁撤各类驿站、铺递,开办现代邮政,各地相继设立邮局,初期由商人代办。此后,邮递业务才正式向民间开放。开办初期,使用者多为官军商贾,民间使用者寥寥无几。这时期的邮差是经过一定程序选拔方才能录用,邮政从业人员专业性较高。

咸阳县、泾阳、三原、兴平等地送往省城西安的邮件仍多是步班邮路,“肩挑人背”。偏远的长武、彬县、淳化等地则是以骡马驮运。“一根扁担两条绳,一盏灯笼两颗铃”。邮差骑马,或毛驴身驮邮件,一般配有响铃,邮差夜间则手提红灯,灯亮铃响,昼夜兼程,接力递送官书文牍,“沿途关卡、土匪强盗亦不敢阻拦,遇有延误,追究治罪。”

新中国成立前,咸阳境内的邮政事业仍较为落后,不是肩挑人背,就是骡马驮运,只有咸阳县邮政配有少量自行车。即使火车入境,公路修建后,从车站接运的交通工具仍是手推车,“若遇天雨邮件多时雇轿车”。

新中国成立后,咸阳邮政局所遍布城乡,依靠“私人捎带书信”的时代一去不返。那些曾显赫一时的驿站也成为了咸阳悠久历史文化的珍贵见证,它们有的融入城市发展,有的荒芜废弃,有的则成为旅游景点。(B)(13)

新闻推荐

咸阳市唐人街电影小镇项目成功签约牛一兵王吉德杨长亚见证签约

本报讯10月11日,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签约仪式在西安举行,由咸阳市礼泉县、深圳乐华恒业集团、著名导演宁浩共同签订唐...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