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古愚与酒

咸阳日报 2020-03-04 07:11 大字

□南立祥

刘古愚是清末著名爱国教育家、西北维新领袖,被誉为“关学后镇”,平生嗜酒。其子刘瑞吾在《行状》中说:“(府君)性嗜酒,遇有嘉馔,必招致会饮,各抒臆见,或与斥辨。”

刘古愚十九岁时,与一周姓僧人友善。周看了他的生辰八字后,开始说“可入吾门。君多艺可作方丈。”在相处日久后,终于认为“君以后事业甚多,非佛门中人也,勉力读书。”刘古愚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熏陶,其积极入世的态度可见一斑。后来他在避乱兴平、礼泉间,即使栖身庙中,也仍然“书卷随身,不肯废学。”1865年,刘古愚23岁,考上西北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在西安,觅得良师益友,眼界渐宽。其间做塾师教三原王益农之子王宪章读书。王益农豪爽、善饮,喜宾客。青年刘古愚深受其影响,从此与酒结缘。

刘古愚三十岁时,开始给李敬恒之子李岳瑞作塾师,之后的七年,是他一生最惬意的时光。他说:“余授岳瑞读,每食必有酒肉。”席间与李敬恒“喜谈天下事,兴酣剧饮辄醉,醒则若病。”其间,他得到了《四元玉鉴细草》这本数学书,为了弄懂这门学问,简直是呕心沥血,废寢忘食。后来陕西精通几何,明于测算的人,多出其门下。

1884年,在三原胡子周家做塾师时的第四年,有一天,刘古愚和胡子周在花园饮酒,谈到时局时,胡子周提到如今国家多难,有识之士应早做应对,而应对之策就是储备人材,他愿意出资请刘古愚筹划此事。次年,刘古愚与好友柏子俊创办“求友斋”(时务斋),开始开馆授课,除了传统学科以外,同时学习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等学科,为学生打开一个前所未知的世界。

三年后,刘古愚主讲泾阳“味经书院”。在长达十二年的执教生涯中,每当闲暇时,他常召学生数人共饮,让他们互相提问,不懂处,自己则解疑答惑,剖晰义蕴,从早到晚,毫无倦容。“或慷慨论时局艰危,则泪涔涔下,泪痕酒痕恒狼藉衣袂间。”书院百十号学生、数百卷月课,他都一一批改,认真负责。学生李岳瑞在《墓志铭并序》中这样深情地描述说:“每深夜,家人悉熟睡,先生独坐灯下,右尊酒,左卷册,且评且饮。时濡笔于酒,或引砚抵颐,尊中酒恒作乌色,唇吻间墨痕黝然,先生不觉也。其专精如此。”

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8月,传言泾阳县奉京中密电捉拿“味经”康党,衙役人等齐备,就候省城公文一到就实施抓捕。有人劝刘古愚躲避一阵,他却厉声曰:‘国事如此,吾死国难,幸何如之?何言逃也?’”此时,书院的学生也都避祸离开,只剩梁峻山陪着他。他问梁怕不怕,梁回答:“不怕!”刘古愚高兴地说:“既然不怕,来陪五叔喝酒”。他用行动教育学生于生死大节要有孟子说的“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铮铮铁骨。

年底,刘古愚辞去了“味经书院”讲席一职,学生吴子敬(吴宓之父)在安吴堡家中摆酒设宴为他饯行,学生陈涛、张鹏一作陪。此时,院中“腊梅盛开,肴馔陈设,宾主畅谈。”后来张鹏一在《年谱》中感叹道:“师以十余年疲于课卷之评阅,今番辞去,稍可安闲,而频年见解所得之学说,将于山中以次起草。”这一夜,师生围炉聚谈,欢饮达旦。此后,刘古愚在烟霞草堂著书立说,兴办义学,度过了三年安闲日子。在他六十岁时,不顾家人反对,远走兰州,执教甘肃大学堂。终因积劳成疾,殁于任上,享年61岁。

清末安徽名士陈澹然在《关中刘古愚先生墓表》中写道“大道为公,独忧乡国,粗衣恶食,处之泰然。冬不炉,暑不扇。自少至老,黎明即起,终日辄危坐读书。”学生们送给他酒米,他欣然接受;金帛缗钱,则一概退还。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答曰:“吾已食官禄也。”所以深受学生敬爱。(B)(13)

新闻推荐

众志成城 彰显“工会力量” 咸阳市各级工会战“疫”纪实

疫情发生后,咸阳各级工会认真落实全总、省总和市委有关战“疫”的工作要求。市总工会恪守“多操心、多费神、多鼓劲”理念...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