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巷的遗憾

南充日报 2018-09-13 03:19 大字

◎贾登荣

顺着南部县城东风路的慢坡往上走大约两三百米, 有一个小巷子,名叫礼泉巷。

其实, 稍微了解南部历史的人都知道, 这条小巷原来的名字叫醴泉巷。将“醴”改为“礼”,是不是担心人们对较为生僻的“醴”字感到陌生的缘故呢?

但这一改,真的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给历史留下不小的遗憾!一条有着浓厚文化内涵的小巷,就成了水中浮萍,没有了根基。

要知道, 醴泉巷这个名字的得来, 是因为这里过去有一口著名的“醴泉井”。后来,井虽然被填没了,但地名,却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提起这口“醴泉井”,可是名载史册千古流芳!据史料介绍,醴泉井又名吕仙井、李仙井。井水甘甜,宜煮酒烹茶。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李铁拐结伴云游到南部县时,就在井旁附近的一家酒肆中饮过酒。这位酒肆的老板,看到这两人有些仙风道骨,便慷慨地不收取其酒钱。二仙为报答主人的厚意, 到那水井边施了点法术。于是乎,井水变得香浓醇美,直接可以当成酒卖。没几年,小酒肆的主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翁。后来,吕洞宾、李铁拐再次莅临南部县。这酒肆主人在给二仙取“酒”饮用时却抱怨说,酒虽然很醇美,可惜的是,现在没有了烤酒的糠糟用来喂猪!二位仙人听后不禁感叹道:虚空深几许,人心逾其高。井水换将钱,仍嫌猪无糟。言毕,拂袖而去。从此,这井水再不是一潭美酒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正因为这个传说,才使这口井名声大噪,闻名县内外。所以,历代文人骚客,为这口井留下了不少诗篇。元朝元至年间从河北来南部担任县主簿的李揆, 上任后就专门跋山涉水,来到当时还是一片荒郊野岭的地方,拜谒这口神奇的水井, 并写下一首诗:“酒星何日坠寒渊,化作仙翁造酒泉。石甃阴生苔藓合, 天池影落碧云连。清如竹叶浮银瓮, 香胜葡萄入绮筵。旋及静深多酿秫,春风日日醉花前。”清道光年间南部县令李澎,也有一首“醴泉流香”的诗:“金瓶素缏古城西,旧日醴泉赛品题。佳酿作酒清有韵,寒浆到底净无泥。茶烹乳解相如渴,水延名楷扬子齐。不用银床闲缋藻,自然味胜浣花溪。”看来,在他们的笔下,这口井的水是多么的甘甜清爽。可惜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 这口有着历史价值的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当时一家单位扩建厂房时填埋了。尽管我反复在这片土地上寻找,也没有半点水井的痕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参差不齐的密集的楼房,把这里捂得严严实实。自然,那些美好的传说,也都淹没在这片杂乱的建筑群中了。

应该说,正是因为有这口传奇色彩的醴泉井,一百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就有有识之士,在这里兴办过南部历史上第一家具有 现 代 教 育 理 念 的 学校———南部县初等农业学堂。顺着醴泉井旁弯弯曲曲的小径走过去,不远处曾经有一座荒废的王公祠。 清宣统元年,人们利用这座王公祠,建起了一所职业学校,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后来,学校改名为 “南部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内设有农业、蚕业两门学科。革命先烈李鸣珂,就是毕业于这所学校的优秀学生。到1925年,该校再一次更名,叫做“南部县立职业学校”。1931年,学校因为战乱而停办;1937年,在乡人的呼吁中,职业学校得以恢复, 但校址却迁往了灵云山麓。从此,这片曾经洋溢着琅琅书声的地方。又恢复了沉寂、荒凉。以至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就出现过新式学堂的往事!

不过, 这片三四十多年前还只有少许居民、曾经是农田、荒坡的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俨然成为县城的中心地带。这里,不仅有了纵横交错的街道,还有了南部二中、蓓蕾幼托园等学校。让中断多年的文脉, 又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延续。不过,遗憾的是,这条小巷的名称,不应该随意改变。因为老地名,承载的是厚重的历史足迹、 镌刻的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老地名也可以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回味家乡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无声的教材。正是基于这一点,真希望有一天,当人们走进这条小巷时, 又能见到那久违的“醴泉巷”路牌!

新闻推荐

礼泉县公安局端掉一贩毒窝点

阳光讯(记者张文平)8月8日,咸阳市礼泉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接群众举报,县城王某有贩毒嫌疑。得到线索后,办案民警随即在王某家...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