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莽苍 孤峰奇峭 明代殷奎《望昭陵【2】》赏析

咸阳日报 2018-04-06 17:35 大字

□王渭清 屈刘杰

望昭陵

殷奎【3】

仰止【4】昭陵莽苍中,孤峰奇峭插秋空。

因山政恐劳民力【5】,琢石何须象【6】战功。

终见兰亭归御府【7】,重闻华衮奠玄宫【8】。

独怜陪葬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9】。

注释:

【1】孤峰:指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主峰。

【2】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的九嵕山上。

【3】殷奎:(1311—1376年),字孝章,号强斋,昆山人,曾受业于杨维桢之门,学行纯正,为时人所重。传世有《强斋集》10卷,《法宝志》1卷。

【4】仰止:仰慕、向往。

【5】此句谓,昭陵因山起陵,正是为了减少劳逸民力。

【6】琢石:谓雕刻“六骏”立昭陵事。象,象征。

【7】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御府:皇宫。

【8】重闻:又闻,又听说。华衮:王公贵族多彩的衣服,这里指昭陵丰厚的陪葬品。奠,稳固地安置。玄宫,指昭陵地宫。

【9】明代将仲春、仲秋祭历代帝王庙定为中祭重要内容,唐太宗作为开国创业之帝受到祭祀。

赏析:

许多雄奇壮阔的封建帝王陵寝横陈在广袤的关中大地上,它们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不少陵墓被后世文人带进文学的世界,其中位于咸阳九嵕山的昭陵就让不少途经此地的诗人感慨万分。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据《旧唐书》记载,太宗长孙皇后临终遗言:“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太宗在长孙皇后安葬后,为其撰文刻碑亦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诗人整首诗依“望”字将所见所想一一铺开。首联中,描写直冲青天的九嵕山郁郁葱葱,山峦起伏,孤峰耸立,怪石参差,而雄伟的昭陵就隐藏在其中。这样的山势,这样的陵墓,无不显示出大唐王朝的盛象、太宗卓越的功勋,令远望的诗人慨叹不已。

而在颈联和颔联中,诗人则通过史料与现实的对比把自己的疑问诉诸笔端。当年太宗依山建陵,目的是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可为什么又要把他的坐骑都刻成石雕立于陵前以纪功呢?这些石雕线条简洁有力,体态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听说传闻中著名的《兰亭集序》也被太宗收藏,与其他丰厚的陪葬品一同深埋地下。

在尾联诗人感慨道:可叹啊!当年那些陪葬的臣子,再也无法享受春秋的祭祀,他们似乎已经随着尘烟而逝。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碾压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也留下了后人对前尘往事的无尽评说。一代英主终也无法超越世俗的功利,薄葬的初心在权力的膨胀之后已荡然无存,这应该是诗人在仰望昭陵时的深沉怅惘吧!(B)(13)

新闻推荐

礼泉“五下乡”让群众畅享“惠民大餐”

本报讯(记者符备战通讯员苟东雷)3月23日,礼泉县白村新型社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16个部门齐聚一堂,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科学知识、卫生知识和医疗服务、法律服务送到基层,让群...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