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马腾驰
背馍这个词,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背着馍当干粮,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单说背馍,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从老家大张寨,背馍去礼泉县城上的高中。
学生宿舍是大通铺,一个挨着一个铺着自己的铺盖。每个人头朝外,脚的那一方是墙,墙上有上一年级学生留下的挂馍的大木橛,木橛散失没有了,洞眼还在,就自己找来一短截木棍,削尖一头,砸进原来的那个眼里。挂在墙上装馍的有黄帆布包,有土织布做的包,还有直接用包袱包着馍的,那五颜六色疙里疙瘩不同形状背馍的包就在墙上挂了一长绺儿。把背馍的包挂在墙上,一是在高处,相对通风,二是怕老鼠偷吃。
各人的家庭情况不同,背来的馍就不一样。那时,县北的经济状况较县南要好一些,县北同学背来的锅盔馍就白,他们还带来家里自制的咸菜、辣酱之类的调味品。县南的我们背来的馍不但黑,还搅着玉米面,就馍的菜也少之又少。
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干馍。学校灶上也卖八分钱一碗的汤面片,很少有人去买。那时,八分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来自农村的同学,舍不得吃,也没有钱去买一碗热乎乎的汤面片,滋润一下干得能冒出烟来的肠胃。
背到学校的馍,夏天没过几天就长出了长长的绿毛。心细的同学还掰碎了,晾晒一下,大部分的同学,用手拨拉掉长的绿毛就吃开了。到了冬天,馍冻得坚如石块,掰也掰不开。记得有一次,中午吃馍时,两个同学起了争执,盛怒之下,其中一个把手里的干锅盔馍撇了过去,正好砸在对方的脸上,干硬的锅盔在他脸上划出一个大大的血口子,血呼呼地往出冒。后来伤口好了,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我们还跟那位同学开玩笑,说那是“馍伤”。
馍太干硬,只能用牙一点点地咬着吃。天寒地冻,学校一个小小的锅炉,几百学生拿着碗去接开水,还没到跟前就没有了水。我记得胡王村一个姓孙的同学跳上水泥水池子,用力去压低水龙头,接了不到小半碗的开水,受到了管灶人严厉的批评:“没水就算了!胡弄啥呢!用那么大的劲去压水龙头,压坏了咋办?你能赔得起么?”没有开水,只能干吃着馍,实在难以下咽了,就接碗凉水,喝上一口,把堵在喉咙口干燥得咽不下去的馍冲下去。
我和南坊镇的一个同学关系要好,他每星期从家里多带了一份咸菜来给我,使我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感激。
无以回报他,一个下午的课后,我步行到几里外的县城,用身上仅有的二毛三分钱,在副食品商店买了辣子酱提回来送给他。他很不高兴地说:“你这人咋是这!花那钱弄啥!那么生分!算了算了!买回来就买回来了,咱俩一起吃!”到了晚上,他让我一起吃,我说这是送给你的,借口嫌辣,我不吃,他坚决不依:“别装了!我还不知道你爱吃辣子?快来,快来!一起吃!”那辣子酱,最终还是我们俩一起吃了。为了还他的情,有一天,我买了两份汤面片,端回宿舍,让他吃一碗,他说:“唉!你呀!老记着那么一点小事。看来,你也确是一个实诚人,让人跟你不成为好朋友都难!”我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啥还你的人情,以后真能混好了,这个情是要还的!”
高中毕业,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他,未能考上学而回了家。过了好多年,我回礼泉,偶然在县城街道上碰见他,他自行车后边带着两个筐筐卖家里的苹果,俩人相见,分外亲切,说了大半天的话。分别时,他装了一大袋子苹果,非要让我带走。我说:“我从外地回来,还要到兰州去办事,带着不方便,你快去卖!我坚决不要!”拗不过他,我只好拿了几个苹果路上吃。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像现在的手机,各自为生活奔波着,分别后就失去了联系。后来,托了好几个人找他,只知道他一家去南方打工了,没有联系方式。心里空荡荡很是失落。我还是要继续找他的,见了面,要好好地叙叙同学情,说起他每星期多带给我的那一份咸菜,诚心地要表示对他的感谢!
那时,学生娃背到学校的馍,是家里的精细粮。家里的大人们想着娃们读书用脑,尽一切力量弄来麦面烙成锅盔馍,怕拿的馍不好,娃们的同学们看不起、笑话,而往往他们在家里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却吃着杂粮。每个星期要回去背馍,每到了星期六,忙碌着地里活的母亲,还要在晚上紧张地给我准备一周要吃的馍。大铁锅,麦草火,厨房呛得人进不去,特别是连阴雨天,柴草湿,浓烟滚滚,母亲被呛得一声接一声咳嗽着,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而不断有泪水流下。
姨表妹晁煜在史德中学上学。高三那一年秋天,连阴雨下个没完,道路泥泞不堪,踩下去是半腿的泥水。姨拄着棍子,穿着雨披,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十几里外,给她送了一个秋天的馍。穷苦艰难的生活,最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与精神,晁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她好学争气,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这么多年,姨父姨母被她接去北京住,她还在西安给他们买了大房子并进行了精心装修,一切的一切都是非常的好。村里人说晁煜是姨“送馍送出来的大学生”。
背馍上学,艰难困苦,但背馍上学的学子们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被艰辛困顿的生活压倒,他们反而更加拼命地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他们走向社会而往往具有坚韧的忍耐力与坚强不屈的意志。背馍的经历,历练了他们应对困难境地的能力,多了更多的坦然和从容,有了遇到艰难险阻而从容不迫的精神。
新闻推荐
根据有关规定,经研究同意,现对以下2名同志予以任职公示。杨育生,男,1960年6月生,陕西礼泉人,1998年5月入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全日制大学学历、工学学士,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省...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