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饲养室里的 农村分校 □寇清林

西安晚报 2017-07-30 05:22 大字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学校由停课转为复课。由于此前学校的教室、设施遭到很大破坏,许多老师也流失了,所以复课后办学就困难重重。我当时在西安市三十八中当教师,送走了老三届上山下乡,又迎来了大批的新学生。当时的学生数量说起来有点儿吓人,一个年级竟达到八九个班,每个班就有六十多人,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全校学生数千人,达到了饱和,怎么办呢?在这种艰难的状况之下,学校领导决定开门办学,在校外办一所分校来减轻学校负担,这也符合当时上级指示的“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精神。

分校地址选在离三十八中不远的八府庄,学校派我去筹建。我去八府庄生产大队联系,大队王书记大力支持,立即拍板指定第二生产队协助办学,二队赵队长积极配合,立即把饲养室作为建分校的地方。他们的饲养室(现在新城区人民法院的位置)比较大,中间是院落,四周有房子。他们腾了两间大房作为教室,并打了水泥地面,垒了讲台,用水泥抹了黑板,又在旁边腾了一间小房子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并给我们配了一位中年妇女秀芳专管学生的农业课,还派了一位青年农民根福来清除学校的杂物,他不参加队上的劳动,照记工分,学校每月给他发十元的生活补贴。这样分校就成立了。

本校分期分批派三个班来分校学习。因为只有两个教室,每天只能有两个班在教室里学习文化课,另一个班由秀芳带到地里去,边劳动边学习秀芳传授的农业知识。文化课有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课余时间根福教学生开拖拉机,一位王师傅为学生讲解农用电器和农机常识。我们还从礼泉请了一位专建沼气池的农民给学生讲解沼气产生的原理和沼气池的结构。在他的指导下,同学们在教师办公室旁修建了一座小小的沼气池,每日产气足够师生们和饲养室的人烧开水饮用。除了正常的教学外,我们还编了学农小剧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该剧由师生和农民合演,在本校演出得到了学校的好评。分校还组织学生赴延安进行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当时不少中学办分校,西安市三十八中办的算是最正规的,因而得到了上级的重视,一下有了名气,竟然成了模范试点,市教育局还组织了外县和本市学校有关人员来参观学习。分校成了先进集体,教师代表还出席了1978年举办的西安市中小学先进工作者的代表大会,给学校增了光。

新闻推荐

礼泉积极应对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近期持续高温少雨,礼泉积极应对,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确保生产和生活秩序。一是县级领导分赴工作一线,慰问坚守一线的交警、环卫工人和各项目建设工地的工人,向大家道一声辛苦,送一份清凉,叮嘱相关领导...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