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真郑泉今何在

咸阳日报 2022-02-09 08:08 大字

高彦民

“保全高志,死亦奚恨”。在隐士辈出的西汉末年,坚守“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谢绝权倾当朝的外戚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重礼聘请,甘居山野,躬耕岩石之下,修身自保而名震京师的郑子真,其历史上多次被文人墨客笔下提到的居所郑岩、郑泉到底在什么地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时空,寻觅历史的脚印。

志书载,郑朴,字子真,褒中(汉中市西北褒城镇东,又一说今礼泉)人。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避战乱,移居云阳谷口(今泾阳口镇东风渡附近)“躬耕岩石之下,名震京师。”大司马王凤(汉元帝时外戚,官拜大司马大将军,也是王莽的叔父)知悉后,重礼敬聘不就,郑不屈其志,不与世俗同流的气节为世人敬仰,并为好多京城文人雅士推崇,甚至有人不惜杀头乃至自刎而不愿入世。郑子真在当时的隐居潮中成为一个标志性人物,名震京城,郑岩、谷口也成为当时隐居的代名词,声名远扬。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不少诗篇,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曾留下了诗句。李白有诗: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杜甫有诗:存想青龙秘,骑行白鹿驯。耕岩非谷口,结草即河滨。苏轼《行香子》中也为“郑子真,岩谷耕者”大发感慨。唐宋这几位文坛泰斗级人物纷纷为郑朴出台站位,因而同时期及以后歌者,更是多不胜举,好诗名句亦比比皆是,“迹向尘中隐,书从谷口来。”“柴门草舍绝风尘,空谷耕田学子真”……明朝进士三原人马谿田有《郑泉二首》“谷口耕耘远市廛,天才不作剧秦篇。江山老去多新主,今在人间自郑泉。谷口先生种石泉,莽家兴日抱石眠。汉朝陵基识多少,惟见行人识郑泉。”汉末至明,江山数易,人事皆非,但郑泉、郑岩仍活跃在人们心中,足见其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关于郑泉及其位置,史志多有记载,北宋编撰的《长安志》是这样记述的:“郑泉,在县西四十里。《云阳宫记》曰:‘汉郑朴子真,隐于谷口,高节不屈,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时人因子真所居,名为郑泉。”这里的谷口即《史记》所载,传说轩辕黄帝升仙之地寒门谷口。《清宣统重修泾阳县志》对此也有记述:该志在介绍“冶谷”道时写道:在县北四十里。《王志》云:其山出铁,有冶铸之利,因以为名。水自淳化县来,经仲山东、峨山西,出谷南流,至辛管与青谷合。其出谷处曰“谷口”,又曰“寒门”,以谷皆飞泉峭壁,凛然有寒意也。汉郑子真隐于此,故曰“郑岩”,泉曰郑泉。”这两部志书相互印证,已清楚标明了郑子真当年隐居的所在。现出口镇街,沿老路行,转过嵯峨山药王洞岩,响龙潭右岸冬青崖下南就有口镇位于山崖下的两块面积不大的山涧之地,上世纪70年代尚有住户在崖下居住,以其地形分析,笔者以为这里应为当年郑子真的岩下居所。

文中所涉及“谷口”史志上曾出现过不少笔误、混淆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有关泾阳境内的三处称“谷口”之地,为拨乱反正,乾隆时举人云阳人王遴曾专题考证文中指出:“山河出水均名谷口,自九嵕至嵯峨东麓绵亘百里有奇,其间号称谷口者有三:一九嵕之东、仲山之西,则龙洞渠之发源也,名瓠中,洪门谷口。一曰仲山之东、嵯峨之西,则冶峪河之经道也,名寒门谷口。一曰嵯峨之东、清凉原之西,则清峪河之经道也,名清峪谷口。此之谷口之所由分也。其首尾各异,离合不一。”其中寒门谷口便是史载郑子真隐居之地,也是郑泉、郑岩之地。

关于郑泉的位置所在,清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所附《清流乡图第十二》有明确的标注,从图中看应在响龙潭北,泾阳县与淳化交界处洛洛潭附近的“六五工地”沟口。 (B)⑤

新闻推荐

泾阳检察院 疫情防控、业务工作两不误

本报讯(记者吴红)连日来,泾阳县检察院扛起检察抗疫责任担当,坚持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确保“办案不断档、监督不...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