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有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组织 泾河文化研究会速写
本报记者 王永杰 通讯员 何冠雄
在泾阳,这些年,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职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探究,搜寻地方历史文化;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却出奇的一致;他们的年龄大小有别,但是说到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却如数家珍,充满激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泾河文化研究会会员。
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是成存义把这些人凝聚在了一起。
成存义骨子里对文化有一种痴迷。自学,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升自己。很多年前,他就为保护一座老房子多方奔走,不断呼吁,最终,那座有历史,又有建筑风格的老房子整体搬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被保护起来。当时,许多的古老建筑,因为残破,被不断拆毁,卖掉。
对文化的热爱,让他不断接触到了当地的文化名人。很多年前,著名的杂文作家冯日乾了解并撰写反映乡邦历史的纪实作品《乱世红白黑》,因为作者是当地人,所要反映的那段历史中的人物,很多人的后人依然生活在那块土地上,所以历史事件的真实,必须很准确,但当事人很多早已不在人世,只能反复地采访还活者的老人,并互相印证一件事的细节真伪,那个时候,就是成存义骑着摩托,给冯日乾先生当车夫。当然,冯日乾先生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也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王冰是王桥中学的一名老师,对于泾河水利文化情有独钟。为了搜集有关资料,多次与他人一起深入泾河深处,探寻河道情况。为了获取相关资料,2020年,他自费、免费下载涉及到县域政治、治安、民生、赈灾及水利等方面资料,约28万字。痴迷程度,可见一斑。
情趣相同的人,最终会走到一起。慢慢地,他的身边凝聚起了不少有相同爱好的人,王冰、樊哲、姚文英、孙春祥、王晓斌、李胜灵、常新民……这些人在冯日乾、白描等文化名人的影响带动下,对那片自己生长的土地越来越有兴趣,也越来越想探究。而泾阳籍在外的文史专家雒长安、张世民等人,对于他们的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关注。
2016年,他们成立了“泾河文化研究会”,以“挖掘泾河历史,抢救民间文化;觅踪乡贤轶闻,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传承、抢救、挖掘、整理泾河水利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商贾文化。一是组织会员开展“泾河文化之旅”活动,组织会员远赴泾河源头考察,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实地勘察文化遗址。二是组织会员开展“泾野觅踪”活动,登临北仲、嵯峨两山,趟过泾河、冶峪河两条河流,爬上南、北二塬,寻访赵家沟的远古遗迹,触摸高家堡古戈国的文明,探求黄帝铸鼎旧址,觅踪郑国渠、白渠、丰利渠、王御史渠、龙洞渠等历代渠首,追索秦灵公时期的秦都,观瞻望夷宫、舍车宫、谷口宫的形胜位置,抚摸唐贞陵、崇陵的大美石刻,遥望崇文、悟空之南北二塔,拜谒李靖故居,在瀛台故址上,回首泾河八大古渡口。三是组织会员赴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汉中、延安、阎良等地开展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不断开阔会员视野,增强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四是助力基层草根文化,王桥镇“清水湾诗社”专刊的编撰,全省唯一的乡村老年刊物《谷口春秋》的编撰,《秦心文苑》和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泾阳故事》的编辑工作都有研究会会员的心血。
“泾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不断壮大,这些人力求将散逸于尘土中的历史唤醒,让泾阳大地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发声,于泾野文化星星点点之中寻幽探微,彰显这一方水土的精神和人格魅力……(B)(9)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少伟李蔻)今年以来,泾阳县紧紧抓住大干快上的黄金时期,巩固拓展“增量提质、高点开局”良好势头,全力以赴抓项目、强...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