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塔下的麦田 □申宝珠
崇文塔旧景
母亲老了。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腿脚也不怎么灵便,无情的风霜在她的脸上留下道道皱纹。看着她干瘪的身影,他眼睛有点湿。
这回,他打算再不接受母亲的安排。以前,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如今,他决定自己拿主意。
他十八岁了,有着健壮的身子。用家乡人的话说,可以吃沉了。可是长这么大,除了农忙时回来帮家里干点活,他大抵没有干过什么活。母亲从没有要求他。在母亲眼里,他最要紧的就是读书!就如现在,母亲坚持着她的想法——马上去复读。
娃娃啊,别多想!一次不行,咱再考一回!那二次不行呢?他没好气地打断。对于母亲而言,这好像她在地里撒下一把种子,一行豇豆一样自然。
母亲的步伐似乎更快了,明显看不出他的落寞。
从前,母亲送他,路面可以看到高低不平的影子,高的是母亲,低的是儿子。而现在,长高的是儿子,变矮的是母亲。他心里难受。脚步越走越慢,远远的,落在母亲的身后。
爬上一个土坡,母亲停下来,坐在土墩上,端起水杯,咕咚咚喝了半杯水。
而他欲言又止。他要去外面打工——自己高中毕业难不成还没一碗饭吃。
妈,我不想念书。他的声音低得自己都听不清楚。你嘟囔啥?可能太出乎意料,母亲被水呛得咳嗽起来。
他不敢再说什么。见母亲咳嗽不止脸面通红,他有点内疚。他情愿母亲给自己一巴掌,或是大骂一顿,可是母亲没有。
那天晌午,母亲破天荒要他一起去麦田收麦子。麦田里,金黄的麦子一浪一浪涌来,没有一丝风,只有蝉们在聒噪。八棱形状的崇文塔,遥遥与他对视。他暗想佛祖可会佑他前路平坦?
割麦子没他想得那么简单。同样是一把镰,母亲很快把他甩在身后。她挥舞的双手似乎灵巧无比,镰刀所向披靡麦子乖巧躺下。而他,每割一小块,得费九牛二虎之力。那尖利的麦穗,在他身上留下许多划痕,被汗水一渗,火辣辣疼!他的胳膊和腿还瘙痒异常,起了不少小红疙瘩。
你吃不下苦!母亲的声音不大,却深深烙在他心里。是的,如果他打退堂鼓,母亲肯定不同意他出去打工!他不想要这样的结果,他咬牙坚持。即使他的心思不在这里——眼前的麦田,只能管饱他和母亲的肚皮,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如果能自食其力,母亲就不会为家里的些微收成而忧虑,她可以和别的有钱母亲一样在家里做做针线,甚至开心坐在女人堆里聊天。
父亲不在了,母亲像男人一样扛起这个家。既当爹又当娘,地里的庄稼要务弄,浇灌、除草、施肥一样都不能少;他上学更要挣钱苦撑,每日没命地干活,让她过早衰老,他劝过她,说自己不读书,让她不种麦子,她不答应。
他的邻居、他的堂妹堂姐,还有他的许多亲戚朋友,先他一步走出村庄,走到全新的陌生的城市。如果大字不识一个的邻居在城里可以驻足,那么他也可以,可以在城市拥有一份工作。
翌日,他离开村庄。村庄里随处可见的野草,翻滚的麦海,还有清新的空气都远远抛在脑后。连母亲苍白的头发、无奈的眼神也渐渐疏离在视线之外。
当鳞次栉比的高楼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就像久离树林的鸟儿回到枝头一样雀跃不已。
他开始在异乡的街头穿梭,在忙碌的清晨、喧嚣的黄昏,在汽车的引擎声和灰尘的肆虐中,怀揣一张薄薄的毕业证独自行走。
你学历太低!
我们这儿不缺人,请试试别的公司!
若干天若干月,他得到几乎千篇一律的回复。那些高大时尚的玻璃大门将他拒之门外。待在狭窄逼仄的出租屋,痛苦的他无奈地盯着摇晃的15瓦灯泡发呆。窗外的蝉鸣突然入耳!
就是这耳熟能详的蝉鸣,把他的乡愁唤醒!小小村落、袅袅炊烟。他想起无边无垠的麦田,想起麦子的清香以及故乡院落里倚着门扉的瘦弱身影。
他回到家乡,生他养他的崇文乡。
母亲喜极而泣。复读之前,带他登了一次崇文塔。崇文塔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总高度八十多米,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全部塔身为八棱形状,底层每边九米,周围共计七十多米,每层各有四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佛龛内置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形态各异,极为生动。第二层内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尊。二层南向塔门刻有“崇文宝塔”四个字,由塔内可曲折攀登,直至塔顶。母亲说,崇文塔为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而建,是时任明朝刑部尚书的泾阳县人李世达所修。母亲把“努力向学”四个字咬得很重,她居然能记下如此拗口的书面语言,一定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自此,他像变了一个人,勤奋学习废寝忘食,考上了一所一本高校,现在深圳工作。
他是我表弟,姓樊名向学,注定与崇文塔有难以割舍的宿缘。
新闻推荐
张君萍(右一)无微不至照顾母亲。本报记者马沅聪摄(B)⑧马岗本报记者马沅聪在泾阳县兴隆镇仲麓村,64岁的张君萍拳拳孝心照顾八...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