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土法染布
王新民
元代,棉花就已经开始传入陕西。明初,朱元璋采取强制措施推广桑棉。明代中后期,关中地区已经是陕西的征棉重地。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三原、泾阳、蒲城、宝鸡等县,已经是有名的产棉之乡。随着棉花产业的发展,关中妇女逐渐学会了纺纱织布,织的布叫“土布”“粗布”或“老布”。最初没有化学染料,给土布染色都是就地取材。麦秸烧成的草木灰、青槐米、茜草等都可以用来为土布染色。
关中自古盛产小麦。选用未被雨淋过的干净无垢的麦秸烧成灰,将灰盛在盆中,然后加水,反复搅匀。把要染的白布放进去浸泡、揉搓,然后用清水漂洗、晾干,便得到成灰色布。一般用来老人缝件布衫、大褂。
青槐的果实叫槐米,也可用来染布。把槐米采摘下来,放在铁锅里用慢火细熬,让槐米中的色素充分融化到水中,然后把白布放进锅中,反复搅动,便可染出黄中捎带点绿色的布。
茜草在关中平原上的地头硷畔、沟边半崖到处可见。把茜草根挖回来,淘净泥土,放到锅里熬出红色的汁液,可以染出红色的布,一般用来给大姑娘、小媳妇缝衣裙,或给婴儿缝衣裤。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关中平原的每个村子几乎都有涝池。人们先把布放在用黑豆皮和板蓝叶子熬成的水中初步染色。然后在涝池边挖一个坑,用锨把涝池里的淤泥勾进坑里,再把打好底色的布放进去染色。最后用清水淘去布上的泥,漂洗干净。用这种土办法染的布颜色深浅不匀,民间把用这种方法染成的布色叫“鹁鸽青”。
到清末和民国时期,市场上出现了化工染料,集镇开始出现染坊,染出的布质量不错,但价格昂贵。直到建国后,化学颜料可以在市场上平价买到,这几种古老的染布的土方法才逐渐消失。(B)(13)
新闻推荐
赵新贵作家郭群受组织重托,了解调查走访千家万户,听取众人有关唐家发迹衰败的故事传说,并翻阅了大量史料,在此基础上,以他的敏...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