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劲士王徵

咸阳日报 2021-03-03 08:27 大字

史飞翔

王徵(1571—1644年),字良甫,明朝泾阳县人。自幼受父亲王应选、舅父——关中名儒张鉴影响,好兵书,爱科学。万历十四年(1586年),王徵十六岁,入县学,为秀才。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八月,二十四岁的王徵参加乡试中举。但此后的会试,王徵却是屡考屡败。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五十二岁的王徵才进士及第。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及第的王徵被任命为直隶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省永年县)推官,当年秋到任。他在任上兴修水利,平反冤狱,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天启四年(1624年)三月,因继母去世,回乡丁忧。天启六年(1626年)冬,王徵守制期满,入京补铨,被任命为南直隶扬州府推官。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王徵由京赴任。刚一到任,就遇到“三王之国”的麻烦。当时,瑞王朱常浩赴其封地,行经扬州,随从各官趁机勒索财物,穷凶极恶,地方官吏敢怒不敢言。王徵挺身而出,与瑞王长史对质。面对仗义执言、不畏“记名参处”威胁的王徵,瑞王随从们只得偃旗息鼓,第二天早晨就起锚离开扬州。王徵在扬州期间,毁祠开坝,裁减盐课,严禁盐商虚报、贿买,改修天长石桥和高邮湖堤,另建泰州水闸,兴利除弊,颇多惠政。

王徵在扬州任上,正是宦官魏忠贤权势气焰登峰造极时。当时各地官僚为了趋附魏忠贤,纷纷为其立生祠。扬州“瞻恩祠”建成后,大小官吏前往拜谒,唯独王徵与兵备副使三原人来复毅然不往,因二人均为关中人士,时人誉为“关西二劲”。此后,王徵遇父丧,归乡守制。

崇祯四年(1631年),经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孙元化奏举,王徵被朝廷任命为山东巡察司佥事、辽海监军道。这时王徵已六十多岁。他从澳门购得西洋兵器,准备与清兵作战。不料将领叛变,作战失败,被拘捕问罪,判“戍近卫”,后遇赦归乡。返乡后的王徵经过一段短暂的“半隐居”生活后,心系桑梓,创立慈善团体,造福于民。此外,他笔耕不辍、著述讲学,“门庭若市”。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大顺政权建立后,李自成屡次派人征辟王徵。王徵手握利刃,以死相拼,拒不复命。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明亡,王徵绝食七日而逝,享年七十四岁,乡人私谥为“端节先生”。

王徵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杰出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学习和推广西方科学的人,也是第一批学习拉丁文,并应用西方语言知识来研究汉语音韵学,在中西语言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著名学者。同时,王徵还是第一批接受并研究西方基督教文化,并把学习、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学生和周围群众,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学者,在中国科学史、教育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誉为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有“北方徐光启”之美称。

王徵一生著述颇丰,有从政实录《两理书》、军事著作《兵约》《兵誓》,还有融通天主教义与儒家思想的专论《畏天爱人极论》。他还著有翻译作品《西儒耳目资》(语言学)、《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机械学)。王徵还留有诗词曲集《山居咏》以及书札、奏议、序跋、祭文、对联等杂著,逾百万字。

王徵还是关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据王介《先端节公集·序》:“关中魏恭襄(学曾)、李肃敏(世达)、孙恭介(丕扬)、温公毅(纯)、冯恭定(从吾)诸贤,皆以关学名儒首推重之”。著名学者王心敬则将王徵作为关学重要人物收入《关学续编》第一卷。民国学人柏堃在《王端节公遗集·序》中特别引用其师、关中名儒刘古愚的话评价王徵:“吾师刘古愚先生对于(杨)双山极力推崇,而于端节公则赞美曰:‘先生忠孝大节,彪炳寰区,不得以兼信景教,遂谓碍于关学。’……盖事天之学,中外所同也。先生著《诸器图说》,与双山著《豳风广义》,皆注重实业,兼取外人之长,以救中国末流之失。其精神以敬天爱人为宗旨,悉有功于儒术,非有病于儒教也。”(B)(13)

新闻推荐

两个别样春节

我今年54岁,在人生的旅程中已经过了许多个春节。然而,2020年和2021年春节,是我过得非同寻常的两个别样春节。2020年春节,久在...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