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前 泾阳女校的家长会
泾河文化研究会 王冰
清末以来,泾阳教育在全国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女子教育更是落后于多地。应清末新政的要求,泾阳县女子教育开始于1907年,泾阳人柏筱余在今天桥底镇柏家村招收数名女童成立筱余女子小学,其后在县东北安吴堡吴仲旗招收本族女子数名予以编班进行授课。之后在1910年泾阳县城周围先后兴起以毓贞、毓慈、南阳、慧贞、甄俗为名的女校,令人遗憾,女校是个新生事物,似乎并不被思想老旧的士绅和乡民接受,就是新潮的士绅也将女子教育目的定位使其成为贤妻良母,传统意识依然阻碍了大量女童进入校门。民国成立之后,政权变革也逐步使人的思想意识出现重要变化,部分思想开通的家长本着子女成长需要将女童送入学堂,数量虽然不多,却是可喜的变化。因泾阳屡成战乱之地,基础教育依然非常落后,初级小学的女童数量本不多,高级女学泾阳县仅有一所,能够以小学资格进入社会的女童数量更少。泾阳县高级女校曾数度迁址,最终定在清末瀛洲书院旧址,面对明代学门大街,可谓是很大的时代进步。然而女子教育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对于女子教育定位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泾阳女高也就是出现在后来的造士街女小,在三十年代有一创举,在1931年12月3日举行了泾阳县历史上的第一次家长会,与泾阳县“一高”合同举行恳亲大会(为叙述方面,以下均称家长会)。
家长会同样是个新生事物,旧时代一般认识将学生送入学堂,家长的工作也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老师工作。父母在一般情形下进入学堂多是有令人不称心事情发生,有待于共同解决。泾阳女校的家长会(即恳亲会)将家庭教育也提出来,学生的成长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单一的学校可以包办,由于女校革命性的开创工作,在当时泾阳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省会《西京日报》与《西北文化日报》进行了报道。
据报道,家长会的规模很大,在当时泾阳县城达到500人之众,1931的家长会参与者共有三个学校师生,除女校之外还有泾阳县当时最高“学府”——“一高”、第二初小。推测其目的欲以之引起社会轰动效应,使得家长会能被社会其他学校广为接受,利用女校进行家长会希望当时泾阳县其他的区域也能够关心、关注女童教育。为了扩大影响,家长会组织者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大会召开之时,女学生不仅表演了当时甚为流行的话剧节目,更是演出了可能是泾阳县历史上首次的女子健身操,文艺节目以其通俗性、娱乐性深入到每一位与会者的心灵,触及到每一位参加者的灵魂。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本来就擅于歌舞的女子,手持器械在数百位师生与家长面前表现出来的勃勃朝气,英姿飒爽,那种精气神与传统柔弱、足不出户的女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又有哪一位家长不愿让他的女儿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家长会召开也极成功,很受当时泾阳县政府要员及学生家长的重视,参与家长会的成员有当时的县长田伯荫,教育科何惠玄、国民党部领导人物,以及当时任赈务主席的柏厚甫。柏厚甫,名堃,是当时泾阳县著名士绅,也是陕西省的文化名流,他对于泾阳县的最大贡献就是整理编撰了《泾献文存》。家长会长达四个多小时,与会民国泾阳县党(国民党)、政要及社会名流均进行了发言。当政者的提倡是最大的助力,联系当时民众的意识水平,人们对于士绅往往具有极重的信任,尤其是为政一方的父母官(一把手)。有资料为证,泾阳县私立泾干中学创办之后,每个学校的期末考试(时称学期实验),历届县长多以监考的身份出现在学生考场之上。
校长韩乙峰对于召开家长会原因进行深刻的说明,《西北文化日报》以简略文字予以阐述道:“藉以联络学校与家庭之感情。”利用家长会提出对诸生家长的期望,期望各家长提高对于女子教育的认识,晓明女子教育有何样的好处,并期待各位家长对于女子教育在社会上广为宣传,以达到其初衷。由此可见这次家长会不仅承担家校联系、合作任务,而且是对于女子基础教育进行的一次重要宣传。
作为家长自然十分关心学生成长轨迹,大会的组织者更是深谙与会者心理,他们将学生的作业试卷摆放在案几之上,邀请家长自由浏览,从而达到对于学生进行直接教育的目的,这一形式到现在早成为家长会的固定项目,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创举。更值得今天家长会借鉴的地方,此次大会还将学生手工作品列为重要的门类,让社会名流与家长一并观看,可见组织者思维缜密,此种形式不但使得众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鼓励,也更让女校的教育成果以直观的形式体现出来。
民国时期的女校家长会,不但创造了形式上的轰动,在家长会的本质上达到可喜的效果。他也在许多细节方面做到了创新,从某些程度来说,最起码是泾阳县上的首次。尤其是关注学习成绩之际,同时注重音乐、美术、劳动技能方面更应引起今天的教育者重视。(E)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雷应谢涛)近年来,泾阳县深入推进“党建+创业+金融”工程,发挥党组织政治和组织优势,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壮...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