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摇曳 古戏楼
泾阳县迎祥宫戏楼,依稀可见昨日风采。
○张笃龙文/图
中国戏曲,也被称为戏楼文化。曾经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无论大江南北还是乡村城市,人群经常大量聚集的地方就会有戏楼(又称戏台),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近几年,笔者有幸走访部分传统古镇村落,见到了一座座历尽沧桑、雕梁画栋的古戏楼。
看不到电视、电影的时代,听戏、看戏是最热闹的事,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乡村最主要的娱乐活动。逢集过庙会必演戏,大户人家过年、过红白喜事,也必请戏班子唱戏,有时一唱几天。听父亲说,当年易俗社在陕西三原县城连唱50天大戏,父亲看了49天。爱戏的父亲,吼几句秦腔尤其是那几句《打镇台》里的唱腔有模有样。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份调查显示,陕西现存古戏楼按地域主要分布于汉江、嘉陵江、丹江沿岸和关中平原及陕北高原。其中,陕南的古戏楼基本沿河流分布,多会馆戏楼及祭祀水神的戏楼;关中戏楼以城隍庙戏楼为主体特征,分布在各县城的中心,正对城隍庙;陕北古戏楼留存较少,佳县白云山庙群的真武庙戏楼和关帝庙戏楼具有代表性。
我在铜川耀州区药王孙思邈故里、韩城传统村落、大荔县朝邑古城大寨子村等地,都看到了保存下来的古戏楼。大荔朝邑古城大寨子村的岱祠岑楼,也称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间,明清两代曾经重修;高17.5米,为两层三重檐,歇山顶,有吻兽,楼上覆盖琉璃筒瓦、板瓦,并有琉璃彩绘龙虎斗纹浮雕,配有波纹、云纹、蔓草纹图案。岑楼正门面南,有石阶可上,下层北面为戏台;由于岑楼特殊的结构,戏曲演唱时余音绕梁、荡气回肠,声振遥远,其离奇精巧的构思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会馆是古代商业活动的产物,所在地普遍会建一座讲究的戏楼。陕南紫阳县瓦房店汉江与任河交汇的地带,就形成了瓦房店会馆群。其中的北五省会馆坐北面南,依山势营构,高台相通,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沿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楼、观戏楼、钟鼓楼、过殿、大殿,形成三进封闭院落。这里的戏楼建在山门之上,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与戏楼正对为观戏楼,建于三米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架梁,硬山顶,分明间、次间,中部用砖封堵,设有一门,次间为观戏池。建筑柱枋均施彩绘,所有木构饰件及门窗均为镂空、浮雕人物故事、动物瑞草图案,造型生动、构图精美。会馆所有建筑内部墙面均绘有彩壁画,壁画内容以三国故事和中国古代节孝故事为主要题材,以工笔手法绘制而成,虽经百年熏渍,仍可窥见当年的金碧辉煌。
无独有偶,在泾阳县的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故居,迎祥宫山门上也建有戏楼。迎祥宫原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寓意“紫气东来、吉祥兴盛”。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逃到西安;周莹贡银十万两,慈禧亲书“护国夫人”金字牌匾,收她为义女。为迎金匾,迎祥宫得以复修扩建,戏楼与山门相连共建,形成一个完美的复合体。相传迎接金匾时特唱戏三天,盛极一时。戏楼面南背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舞台吊顶八卦藻井,迎面正上方阴刻木匾草书“清歌妙舞”四字,下方是雕刻精致的木隔断,窗棂方圆结合,古色古香。戏楼前中央是木雕的“二龙戏珠”,旁边两个小门寓意“飞凤朝阳”,砖雕精美绝伦。其屋顶斗拱重昂、飞檐高翘、檐角相错。建筑虽彩绘剥落,但古朴精致,美不胜收,集江南建筑之秀美与北方建筑之雄浑于一体,是集砖雕、木雕和石雕为一体的独特建筑,保存完好。
曾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些地方的戏楼被拆掉。后来,各县城又纷纷建起了剧院。我小时候,就在我们县城剧院看过一场木偶戏《小八路》。到了农闲时,农村大场畔演牛皮娃娃戏,各家各户就抬来自家大方桌拼成临时戏台,周围用幕布围上,演出就可以开始了。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许多村活动广场又建起了新戏台,偶尔唱大戏,更多时候上演广场舞、集体舞。这些新戏台虽然没有传统戏楼美,但也有其实用性。
每次在省内的乡村古镇游走,如能看到一座保留下来的古戏楼,就分外激动,总会细细端详,慢慢体会到先民对传统戏剧的崇敬之心、喜爱之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涛记者赵鹏)近日,泾阳县残疾人联合会联合泾阳县人民医院举办义诊活动。当日上午8时许,泾阳县残疾人联合会门前就已...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