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活成一个小太阳 学生才能感受到你的光芒 访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俊凤
12月3日,一场细雨让西安的气温骤降,记者走进西安邮电大学长安校区,来到七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刘俊凤正在开会,学生们进进出出,氛围相当轻松。等了几分钟,记者见到了身穿黑色羽绒服搭配粉色围巾的刘俊凤。或许是长期在大学的环境里工作生活的原因,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了很多,气质儒雅大方,充满活力。刘俊凤,中国近现代史博士,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10月8日,在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思政课堂上,刘俊凤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成就以及启示,为40名研究生讲授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节在大型会展现场的思政课,得到各方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好评。今年疫情期间,她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陕西广电网络融媒体《停课不停学 战“疫”课堂》特别节目,为网友分享“决战疫情 构建健康生活方式”,反响热烈。
思政的重要性,就是高校办好思政课的必要性
刘俊凤说,古人提出“三不朽”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成功人生是相一致的,“三立”仍有参考价值。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和学生寻求个人价值体现,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全社会价值体系重塑的关键一环。立德,是对学生进入职场前加装备,让学生进入社会前有正确价值观和精神的主心骨,让学生有主动辨别能力,在成就个人价值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之前,让学生先拥有了“德”这一根本,这就是高校思政课要做的事情。
刘俊凤告诉记者,党和国家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国家未来要培养什么人?必须是有一定政治素养和全局观念的未来青年才俊和国家栋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泛滥的大背景下,不论引入多少新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正体现在“传道”上。这也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所在。
思政课堂上,要提供给学生更宽广的视野
作为一名史学博士,刘俊凤的授课风格有别于其他一些思政课教师,纵横钩沉、旁征博引,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让她的课堂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比较强,比较有个性和思想。刘俊凤目前已经带了两届“00后”大学生,感受到“90后”和“00后”的学生区别还是很明显的。“90后”多关心历史关心社会现状,而“00后”对历史的印象较淡薄,对社会有一定疏离感,自我意识更强,更关注自我存在的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要领着他们走,不能赶着他们走,要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每次上课前,刘俊凤都会做好充分准备,注重每一个细节。衣着得体,要保持为师者的尊严,同时这也是尊重学生。
她在课堂上,会顺势引导学生走近历史,关注历史中的小人物,让学生通过历史观照现实,感受历史上的普通人如何在大时代下把实现个人价值和贡献民族国家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和责任感。她从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理想和责任担当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为思政老师,既要认同思政课的价值观,又要从个人专业思维深刻领会思政课程教材内在逻辑和思考,为学生做好示范。在谈到工作中的感受时,刘俊凤说:“思政课堂同样是实现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也是互相给予、互相欣赏、互相激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施教。大学思政老师更像导游,是学生的引路人。而学生的反馈,又给予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满足感和灵感。思政课就是提供给学生更大的视野,不断为他们打开一扇扇的窗户。”
教师真心投入,学生才能真正喜欢上思政课
如何上受学生真正欢迎的思政课?刘俊凤说:目前高校对思政课高度重视,作为一线教师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感。虽然思政课是必修课,但还是有一些学生认为上思政课只是积学分,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心不在焉和懈怠的情形,思想上无法真正投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怎样把课讲得有意思?让学生真心实意地喜欢上思政课?她自己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师要高度重视、全身心投入教学,身体力行引导学生。
例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一课时,让学生朗读刘半农的现代诗《叫我如何不想她》,并和诗经《关雎》作对比,以感受“白话文”和“文言文”各自的美感和风格。讲“五四运动”时,刘俊凤通过带入法,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思考自己就是当时的一个青年学生,当时会做什么?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让学生“置身其中”。
又如“抗日战争”一节,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认识,如何让学生理性深刻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精准选一个角度破题。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这一挽救民族危亡的大旗帜,是如何凝聚了每一个中国人,又如何推动个人做出行动的?遂将视角转入个人的层面,在课堂上播放台儿庄战役幸存者之一的陕西泾阳仵德厚老人的专访纪录片,在看到曾遭受不少艰难困苦的抗日老兵仵德厚并不抱怨个人得失,却在回忆抗日阵亡的同袍而老泪纵横,并坚定地说:“中华民族不会亡!因为有这样的好儿女”后,不少学生热泪盈眶。下课后,有个女生走到讲台前向她鞠了一躬说:“老师,我要谢谢你,我从来不知道抗战是这样子的。”刘俊凤感慨道,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一个群体,只要真心投入就会得到反馈。
在采访的最后,对于网上有人提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育是否存在空洞的说教”这一问题,刘俊凤副教授坚定地说:“思政课不是说教!思政老师以自己的信念、专业、学识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视角,引领学生理性思考、完成思想深处的‘化学反应’。正是在‘学生的学和问,教师的引和答’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协助、推动和提升的作用。教师只有把自己活成一个小太阳,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光芒。”
本报记者马佩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谢涛记者赵鹏)12月3日,泾阳县残疾人联合会联合泾阳县人民医院举办“国际残疾人日”义诊活动。今年的“国际残疾人日...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