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良师益友《阳光报》
■陈新民
阳光报社从北关乔迁曲江了,说起《阳光报》满满的是温暖。上世纪90年代,我当时30岁出头,喜欢军事类新闻,就订阅了当时的《军工报》,也就是《阳光报》的前身,这份报纸我非常喜欢,我与这份报纸有着30多年的情缘。
《军工报》后来更名为《经济新报》,因我对经济不感兴趣,也就不太看了,但还一直惦念她。直到2004年偶然在北关的一个报刊亭看到了《阳光报》,我又被这份报纸吸引,这份报纸符合老百姓的口味。再一打听,这个报纸前身就是《军工报》,地址在北关——我的家附近,就又开始订阅了。
但真正走近《阳光报》,还要从2009年说起,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2009年12月份,昆明警方的一起“嫌犯用纸币开手铐,用鞋带上吊身亡”案件,闹得全国新闻媒体长达近20天的纷争,一张纸币可以打开手铐吗?当时《阳光报》为了揭开事件的面纱,新闻部主任韩文韬找到了我,因为我当时是北关一家公安机关备案的开锁店师傅,曾经协助自强路派出所民警破过多起案件,小有名气。
经过报社和警方的沟通,我们的实验不涉案情,用专业的角度现场测试,在自强路派出所一名民警、《阳光报》记者梁萌、新闻部主任韩文韬等人的见证下,我在不太熟悉手铐结构的情况下,用一元纸币做开手铐试验。刚开始确实不知所措,经过反复摸索,结合专业经验,我们最后用时2分钟打开了手铐。此事经过《阳光报》的报道,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在互联网不太发达的当时,我竟然成了网红。我的试验也平息了一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的争论,纸币是否可以打开手铐?原来,这一款老式的手铐存在安全隐患,公安部门对配备的手铐也很快进行了更新换代。
从此一来二去,我和《阳光报》成了真心朋友,我成了《阳光报》的“线人”,十几年来,我为阳光报提供了好多突发、独家的新闻线索。通过《阳光报》的文化副刊,我还认识了书法家雷长安,并成功拜师,开始了我的书画人生。
《阳光报》为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最新政策、行业新闻、各地市的新闻、商业活动等。阳光报社热心公益事业,经常进社区搞活动,关注贫困户、孤儿、抗战老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这些年,我也参与了不少阳光报社组织的“送你一缕阳光”等公益活动,我联系泾阳煜盛茗茯茶公司、万方茯茶等企业参加阳光报社的公益活动,慰问了灞桥区福利中心的老人等,我和西安市现代书画研究会的雷长安老师等书画家参加了多次春节义写春联慰问公益活动。
受《阳光报》的熏陶,我后来进军文化领域,开始拍摄都市碎戏、百家碎戏、专题片、微电影、制作抖音等等,再到开办了文化影视公司,《阳光报》可以说是我事业发展上的良师益友。
得知《阳光报》南迁至曲江,心里多有不舍,毕竟北关离我很近很近,闲歇之余喝茶叙新闻多方便。但不舍归不舍,搬迁是为了报社发展状大之需,在这不舍之中,愿《阳光报》越办越好,阳光的温暖照射每个角落,祝愿“阳光”更加灿烂!
新闻推荐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本报记者黄敏11月3日,记者走进泾阳县根社茯茶体验店,四层楼的茶舍里砖茶摆放整齐,琳琅满目。在茶桌前,贾振...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