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咸阳的书局

咸阳日报 2020-08-12 07:42 大字

任耀博

清光绪年间,位于泾阳的味经书院设立售书处,这是近代陕西最早的官办出版发行书局。随后,陕西各地陆续设立各种书局。书局是近代官办刊印书籍的正式机构,同时也承担编纂、发行等职责,是近代较早的传播知识、启蒙民众的文化机构。

清末民初,咸阳境内的官办、民间书局主要还是刊印传统的《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必读之书和启蒙之书。此外,还有各类中国历史上的鸿学大儒的著作和文集等书籍。近代的译著、读物、教材也有销售。再者,还有各种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历书、课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等。

随着印刷技术不断进步,报章杂志异军突起,出现不久即开始盛行,但大部分书局仍然坚挺屹立。究其原因,除在业务上继续传统的刊印各类著述外,也承接各类学校教辅资料的编印,以弥补因报章杂志流行带来的市场冲击。同时,传统书局的纂写任务逐渐从书局剥离,主要是由社会上的读书人、知识分子完成。这样也确保了书局刊印的读物具有一定水准的专业性和市场性。20世纪20年代初,咸阳出现了“悦来书局”,这是咸阳地区较早的民间书局,主营业务是刊印和发行,其中的撰稿和编纂工作,则有专业知识分子群体所承担。

近代以来,咸阳各县的书局并不多,有的县书局出现较早。如彬县,1914年出现第一家书局,名曰“恒开昌书局”,不久又陆续出现了“统丰祥书局”“泰兴书局”,主要发行销售“铜版《四书》《五经》”“石印版《地理指南》《历史指南》”,同时,“兼营文房四宝,印制公文、广告、账簿”。武功县在1931年前后出现了“益智书局”,主要销售“古经书、字贴、稗官野史、章回小说、通俗演义”,此外还经销有当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规定的“各种小学课本、教学参考书、工具书及各种挂图”等。

一些县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没有像样的书局,仅有小书铺。如兴平在新中国成立前,只有私人开办的小书铺,经营范围也较为单一,以小学生课本、文具纸张和古典小说为主。乾县在新中国成立前,也仅有陈志修、敬业、张四等个体小书店三家,经营范围狭小,主营教科书、历书、古籍、旧小说和文具、账簿等。

从30年代起,咸阳全境各县的小学逐步增多,个别县也相继建立了初级中学,对于课本教材、文具、参考书、通俗读物的需求空前提高,这也直接催生出了很多小书铺和书刊摊点。以武功县为例,先后开设了庆华书局、春柳书店、何记书铺、魏记书铺和四五个流动书刊摊贩,其中书局以经营图书和文化用品,书铺、书店则以经营学生课本、通俗读物、参考工具书籍为主,而流动摊贩则“担挑书籍、文具,走串乡间私塾、学堂销售”。此后,经营图书的书店和摊贩也日渐增多。不久,又从书局书铺行业分离出了单独经营文具和书刊杂志的店铺,但数量不多。

近代的咸阳地区,虽然中小学也建立不少,但整体上,读书识字的人非常少,绝大部分人目不识丁,各村各镇粗通文墨的人屈指可数。当时,各类图书杂志文具索价不菲,因此消费群体并不广泛。经常光顾书局、书铺的,主要限于读书人、商贾官宦、学校师生等。

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也正是这些书局、书铺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咸阳地区的文化学脉,将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传播在田野乡间,如历书、通俗读物、章回小说等。

在中小教育尚未普及的近代咸阳,这些传统小说、通俗读物承担着启迪民智、传播知识的天然职能,弥补着学校教育未能触及的大多数民众。民间识字者虽少,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基本都有所耳闻,有的对于其中的情节故事了然于胸、信手拈来,农忙闲暇时、赶集庙会时,他们总是在不自觉中撒洒中国文化的雨露,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则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认知中国文化最常见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各地的新华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大中小学数量也逐渐增加,各种书籍资料迅速充实着各个书店和教育机构。50年代起,各县又陆续建立了印刷厂,图书印刷发行事业欣欣向荣,民众读书看报学习的机会更多了。(B)(13)

新闻推荐

为时创新 人尽其才 西安高新一中期待优秀的你加入高新侠

2018届考入北大、清华的“高新侠”合影2019届考入北大、清华的“高新侠”合影2020届即将进入北大、清华及双一流高校的部...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