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峪河,老家门前的那条河

咸阳日报 2020-05-07 07:08 大字

高彦民

泾阳县嵯峨山脚,冶峪河畔有我的老家庭院,老家门前有条小河,名叫“冶峪河”,河不大,但名气不小。过去清淩淩的河水以及河中小鱼,水草,水鸟,曾给我童年留下了快乐难忘的记忆。现在虽然河水一年四季有一多半时间都处于断流状态,且原来上百米宽的河道被田地挤成了一条十几米甚至几米宽的渠,但遗落在这条河两岸的文物遗址,传说故事却比河水流淌得更深更远,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沿河两岸乡亲们的心田,浇灌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冶峪河的名字,来源于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河畔冶炼铸鼎的传说。王褒的《云阳宫记》记载“嵯峨山,黄帝铸鼎于此。”在冶峪河由淳化境内进入泾阳县口镇的谷口,昔日有响龙潭,潭水落差十多米高,潭深不见底,潭水深绿清凉,夏秋季每逢上游下雨,潭水湍急,飞流直下,溅起十多米高的水花雾,周围百米之内清凉湿润,潭水落下的吼声几里之外清晰可闻。潭东路边几十米高的崖石缝中生长的几株冬青树青翠晶莹,耀眼夺目,那一方崖畔也因几株四季长绿的冬青而被当地百姓称作冬青崖,冬青崖成了远近闻名的一种奇观,遗憾的是上世纪冶峪河上游修建了几座水库,水库修成后河水断流,响龙潭(也称石潭,唐时称石龙潭)的奇观消失了,冬青崖上的冬青也因缺失了响龙潭水雾的滋养枯死了。冬青已枯,独留青灰色的崖畔孤独而凄凉地矗立在潭东,显得瘦骨嶙峋。

响龙潭上下数百米之地是冶峪河流经之地各种文物遗址传说最为集中丰富之地,也是昔日最神秘的地方。汉唐以来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少笔墨。中学时,同伴们炎夏经常趁午休时值日老师不注意从学校偷偷跑出来,在响龙潭边跳水,游泳。响龙潭向上进入淳化地界至淳化境内的黑松林水库之间大约20公里的距离,当地老百姓有“四十里黑松林72景“的传说,不少景致淳化及泾阳的史料都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就有世界上现今保存最完整的金川湾三教石窟,四郎墓,晒骨桥,圣人桥,石龙阜等传说。

响龙潭的所在之处,是冶峪河沿岸遗址传说最为集中丰富的地方,潭的上边十多米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泾阳县修建的上路下渠渠体的“东风渡”,六七十年代是口镇及淳化通往兴隆,白王,王桥,石桥及礼泉的主要交通要道,路下的渠是冶峪河的两大干渠之一,通过这条干渠的水,惠及了白王,兴隆,口镇。由于郑国渠水无法灌溉的三个乡镇52700多亩耕地,上世经八十年代中页,由于响龙潭下方2-3公里处的贾河滩水库的建成,库坝上通了大路之后,东风渡桥的功能就几乎丧失、近于衰废,但是桥下的渠水依然惠及着旱原上干裂的黄土。响龙潭所在地历史上也称“谷口”“寒门”,据《清康熙·淳化县志》记载:“仲山、嵯峨山之间曰谷口,谷口有二石,龟型,如门立,俗云其中多古迹。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曾经在谷口处留下了许多笔墨,其中明代的乔世宁就有诗云:“谷口山开别有天,苍茫云树满秦川,云向函关将紫气,山从天上削青莲”。唐大历十大才子司空曙《诗怀谷口》留下:“白云秋色远,苍岭夕阳高。”韦应物《云阳宫怀谷口》则写道:“清泚阶下流,云自谷口源。”清道光年间的副贡生姚松龄(泾阳社树人)在《甘泉八景·冶峪春游》中描绘了“两岸桃花红雨乱,今人错认武陵源。”的美景佳句,从以上历代诗人的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不同时期谷口(响龙潭所在地)的风物景致,迷人景色,也反映出历史上谷口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据《封禅书》记载,“谷口其地出铁,有冶铸之利,因而,入谷便洪潦沸腾,飞泉激射,两岸皆峭壁,孤竖横盘,坑谷凛然凝深,倘若八九月中,朱明当昼暂喧,凉秋天晚候,温袍不暖,故亦谓寒门,即汉郑子真隐处。”正是因为这里曾是郑子真隐居之所在,因而清时黄之镇在其《经谷二首》中才有了“谷口桥边寻隐者,先寻宿处近梅花,青霜满天柏中赤,石上水声终夜闻”的诗句。

响龙潭所在之地据当地百姓讲,这里还是宋太祖赵匡胤之祖先赵山娃及赵匡胤的柴大哥祖先的祖籍地。在泾阳县和淳化县至今还流传记载着赵、柴之祖先在响龙潭内的石龙口争挂骨灰以兴后人的故事。

治峪河从这里进入口镇,兴隆,白王地界后,流经三乡镇,特别是口镇东曹、长街等村,虽然流程不足十公里,但沿河两岸的文物遗址却都是引人入胜的重量级且沉甸甸的。

在响龙潭的下边,河东岸嵯峨山的半山处有孙思邈的药王洞,山顶上有宋时的驻兵遗址,再往下游的贾河滩水库东西分别有两宫,即位于东曹村贾河滩村民小组西边的秦汉帝王行幸避暑的行宫“谷口宫"遗址,和位于河西岸白王杨赵村的"舍车宫"遗址,是当时帝王行幸甘泉宫的必经之地。在河水流经东曹村瓦碴院组的河西岸边“高家堡”村北有距今3100多年仰韶商周遗址及墓葬,有戈族等国文化遗存,经上世纪两次挖掘发现,对研究商末和西周早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礼制和戈族与其它姓族的关系及铜器新时代等国的地理等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学术价值。为此,省考古研究所专门出版了《高家堡戈国墓》一书,详细记载了发现发掘及出土的文物的相关情况,其出土的文物在美国展出期间,轰动一时。

冶峪河在瓦碴院村的南边因塬畔的阻拦折头东去,河水潺潺,绿草青青,一路述说着两岸的故事,在东曹村的下游四、五公里处的长街村南边塬上留有传说中的“智壳寨”,即历史上鬼谷子的演兵场,现仍有上百米的城墙遗址存在。长街村即历史上传说的黄帝铸鼎处,据《泾阳县志》记载,天授二年(691),置鼎洲(治所在今口镇长街村),泾阳属鼎州,元祖元年(700),废鼎州复属雍州。开元元年(713),所属京兆府,县志的这一记载和旧《长安志》记载的“嵯峨山,黄帝采掘山铜,铸鼎于山下”正好得到了相互印证,长街村正好处于冶峪河北岸,嵯峨山下,其距离只有5公里左右。

在长街村的寺里村东边,也曾是清凉寺的所在地,1942年存有魏碑20多方,当时有人把碑上的字拓下寄给了时在南京监察院任职的乡党于佑任院长,于佑任看到后回复“系碑石珍品,应妥为保管。”遗憾的是这些碑石在文革中都被视为“四旧”遭到毁灭。流经千年的冶峪河,历经历史的风风雨雨,迭迭涨涨,曾几何时的潺潺流水,清清细流,浊浪滚滚不见了。河道里百姓曾借水力建造的十多座磨方消亡了,闻名遐迩布满河川的上千棵百年老树,连片的杏园被砍伐了。如今,随着上游一座座水库的建造,河水也几近断流,只有夏秋季偶尔的流水、河水石还能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河流。河北岸因冶峪河水滋养的泾阳八景的“文川秀色”如今也已成为历史,走进人们的记忆。

冶峪河,我家乡的河,永远流在我记忆中的故乡河。(B)(10)

新闻推荐

因建房兄弟引纠纷 析法理法官唤亲情

本报记者吴红家住同村且相邻的一对堂兄弟,因盖房产生矛盾纠纷,八年间吵吵闹闹,近日,在泾阳法院法官的调解下,不仅解决了盖房纠...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