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别名新探

西安晚报 2019-12-22 04:15 大字

□韩养民

大如年的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中国传统节日。有“亚岁”美誉的冬至,千百年来被视为一个可与春节媲美的人文节日。

古人重视天象,通过长期天象的观测,发现了冬至点,并以此作为年度时间的循环起点、认识自然时序的指南、时令变化的坐标,冬至成为二十四节气中起源久远的节气之一。因其起源久远,别名亦多,这是它的特征之一。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尧典》中,冬至被称为“日短”,“日短”是殷末周初出现的(冬至)最早名称,此时先民通过观测太阳和北斗星,建立了时间系统,并且认识到,太阳经过冬至点时,北半球白天短,夜里最长,所以“日短”的出现是先民观天象、探索天气变化取得的硕果。

在周人占卜的记录中,冬至又有“至日”之名。“至日”之名为后世诗人传承,诗圣杜甫的《冬至》曰:“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那时的周人已认识到:冬至后,太阳越来越向北回归线靠近,白天渐长,阳气初生,所以周代冬至又有了“一阳生”之名,《周易·复》卦《象》:“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复于静也。”在唐诗中,人们常以“一阳生”来指代冬至。善于写景抒情的著名诗人杜牧在《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中写道:“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杜诗人在异乡的冬至日,路遇回京的使者,便以诗代信,寄托对其弟的思念与关爱。

春秋时代,冬至又有了“日至”“日南至”“南至日”的别称。那时,人们认为太阳运行自北而南,冬至后则自南而北,故名“日南至”。《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陆游《辛酉冬至》曰:“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在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道术分裂。秦相吕不韦主政时,召集门客,编写名著《吕氏春秋》。书中已有立春、春分(日夜分)、立夏、夏至(日长至)、立秋、秋分(日夜分)、立冬、冬至(日短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在《吕氏春秋·仲冬纪》中,作者将冬至称为“日短至”。书中说:“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注:“日短至,冬至之日。”仲冬之月,昼短夜长,阳气萌生,阴阳相争,各种生物开始萌动,所以《吕氏春秋·仲冬纪》又说:“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

由于周秦时代,岁首的时间游移不定,时而十二月、时而十一月、时而十月,所以节日、节气难以形成。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如日中天,为历法的进步创造了条件。当此之时,天文发达,冬至之名出现,且成为天文年的起算点和传统节日。汉代史学家、天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明确地指出:“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他又在《律书》中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同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好文学,他招致宾客方士编写《淮南子》,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其名称、顺序,与现在一致,这是二十四节气已定型的佐证。《淮南子·天文训》曰,“以十一月冬至效斗、牵牛”,冬至之名和时间正式出现,《天文训》又将冬至称“日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频频出现在汉武帝时代的著作中,这是冬至出现于汉代人视野的实证。时人在生活中看到,冬至这天,离开北回归线的太阳,到达了最远点,北半球接受日照的时间愈来愈长,于是,人们把冬至称为“长日”或“长至”。而“长日”或“长至”之名更是在唐诗中多次出现,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向全国颁布新历,史称“太初历”。“太初历”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岁首时间一旦固定,二十四节气和月份的对应关系自然也就固定。太初历的特点之一,是以冬至为天文年的起算点,冬至成为节气的起点。而计算时令的基点,是古人关注天象、观测人事吉凶、预测农业收成的重要时刻。汉代人,每逢冬至祭祖、贺冬;唐代,冬至是盛大的年节,与春节地位同等,二者均放假七天;宋代呢,还将冬至与春节、寒食并列为三大节日。古俗,冬至日,人们立表测日影,大抵以表木长度的中分点为基准,日影中正则丰,不及则旱,过则水。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社会里,人们十分关注未来天象气候的变化。

节日是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活化石”,它是有生命的,也是有记忆的。冬至名称不断变化,几乎每个别名,都能演绎出一串非同凡响的故事,都牵连着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成为文化人永远叙说不尽的话题。冬至正是社会关注天文、气象,文化人不断记录的硕果。节日在坚守中传承,天文、历法在创新中发展,而人们认识自然、探索天文也在深化,顺应阴阳的转换,冬至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名称。

冬至节,人们重视拜天、贺冬、祭祖先,除此之外,敬师之礼也是冬至节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民间的敬贺教师之俗尤为醒目,在传统节日中独树一帜。冬至成为敬师的节日,始于汉代。从汉代起,学童读书拜师就定于这个月,《四民月令》说:十一月,“砚水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将敬师之仪固定在冬至,既利用了农闲时间,又丰富了冬至节的内容,非常合理。

从东汉至民国,冬至节的敬师之俗在各地传承不已,而关中地区此俗尤盛。清道光《咸阳县志》载:“冬至,家设酒烹肉荐先,尤重拜师及友生。”各地私塾,在冬至日均进行祭孔活动,之后家长拜访老师,或设家宴招待老师。清宣统《泾阳县志》记述说:“延师教于弟者,皆于是日具盛馔款塾师,致关聘以订来年之约。”在陕西部分县,冬至这一日校董要带领家长和学生,手端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和一酒杯,赴校慰问先生。进入先生的房间后,学生先向先生(老师)叩头请安,家长再和老师相互作揖问候。礼毕,学生给老师生火炉,清扫房内灰尘。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讲故事、猜谜语等。次日,校方还让学生将核桃等土特产分送给各位老师;而学生呢,则自备豆腐献给老师,献毕群饮,俗称“豆腐节”。而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尊师敬师仪式。

70年前,我曾在故乡的启蒙学校欢度冬至敬师节。当时的小学仅有十三四个学生。冬至日的那天上午,我们在家长代表的指挥下,齐刷刷地站成一行,先向孔子像磕头,之后再给老师磕了三个头,以祝贺敬师节。昔日上课严肃、常板着脸的老师,当日则红光满面、笑容可掬,他招待我们吃了一顿白菜、豆腐盖浇米饭。故乡的父老靠天吃饭,一年四季以面食为主,或吃馍,或吃面,从未有吃大米的奢望。在这个冬至节,我第一次品尝了香喷喷的白米饭,而且吃得很饱,真是大饱口福!这是我难以忘却的温馨记忆。

新闻推荐

芦花深处有诗意 姚家大院藏巷中

姚家大院■记者王昕文/图明明是在城市,周围又没有湖泊,怎么会用“芦荡”来命名一条街道呢?在西安南院门附近,这...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